讓傳統文化俏起來美下去
【兩會長鏡頭】
3月8日晚,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名為“先人與我們同行”的感悟國學經典大型交響詠誦會上,《易之歌》《道法自然》《萬世師表》《美哉!詩經》……一篇篇由名家詠誦、交響樂伴奏的作品,讓人不由得被傳統經典的魅力和風范所折服。
中華經典,“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此前,電視欄目《中國詩詞大會》、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現象級”的姿態,點燃了國人擁抱傳統經典的熱情,也讓傳統經典真正落地,變得可觸可感、親切可人。
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指出,我國廣大知識分子是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人民的驕傲,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
接受采訪的代表委員表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家國情懷的重要體現,也是知識分子的神圣職責,既要做到薪盡火傳、代代守護,也要做到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為往圣繼絕學”:文化傳承是知識分子的使命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代哲學家張載的“橫渠四句”,言簡意深,道出了讀書人高遠的志向和深沉的追求。
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王本朝委員認為:“知識分子之所以受到敬重,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作為文化的傳承人,讓文明的整體脈絡沒有中斷,讓歷史有了回音。知識分子特別是人文知識分子,天然肩負著傳承文化的使命,在知識傳播、價值守護等方面的責任義不容辭。”
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代表看來,知識分子擔負起文化傳承的使命是有歷史淵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知識分子傳承文化是分內之責,做不好就是失職”。
中華文化的魅力值得中國知識分子為之皓首窮經、全力以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系列新發現表明,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也就是距今五千多年前,在中華大地上就相繼出現了早期文明。”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代表說。
王巍表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絕非虛言,并不是什么傳說,而是真真切切的歷史事實。研究表明,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在史前時期就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粟和黍,制作出世界上最早的玉器、瓷器和絲綢,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貢獻。有國際知名考古學家預言,未來十年內,世界范圍內將掀起對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高潮。
“戶樞不蠹”:傳統資源要有現代氣息
3月5日,由多名科幻寫手共同完成的互動敘事文學作品《漢初》在上海發布。這部作品以西漢歷史人物劉邦、韓信等為主人公,設置必要的背景、人物、情節,由讀者通過互動的選項來決定故事情節走向,呈現近50個不同的結局,讓讀者獲得沉浸式體驗。
歷史故事有了新的“玩法”,傳統的資源要有現代的氣息,要隨著時代的節拍“俏”起來,更要永續地“美”下去。
“孝感是全國唯一以孝命名而又因孝揚名的中等城市。孝感充分發揮豐厚的孝文化資源優勢,以孝文化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建設中華孝文化名城,形成了孝道昌隆、民風淳樸、誠信友愛、社會和諧的良好社會環境。”湖北省孝感市市長滕剛代表說,今天的文化要成為明天的傳統。有必要在全社會大力推行“小孝持家、中孝敬業、大孝愛國”的現代孝德孝義。
王本朝認為,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知識分子要“雙肩挑”,既要傳播傳統文化,也要傳播現代文化,而且要努力讓傳統文化成為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傳承傳統文化的方式勢在必行。利用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是必然趨勢。網絡媒體、電視節目、動漫、廣告等都是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
“飛入尋常百姓家”:把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從周一到周五下午的放學時間,在一些城市中小學門口,經常有課外輔導機構的人員在招攬生意:圍棋班、武術班、書法班……江蘇省作協主席范小青委員通過調研發現,不少家長讓孩子參加課外學習,主要目的不是培養興趣,而是為了考取證書,因為各種傳統文化課程的證書是升學、評優推薦的必備條件。
“全社會有必要重視起來,讓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正確認識素質教育到底是什么,素質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思想上糾正了某些認識偏差,才能真正上好傳統教育這一課。”范小青說。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委員也認為,當下的家庭教育已經開始注重書法、繪畫、音樂等傳統文化教育,但同時出現了強迫式教育,讓孩子上各類學習班,尤其出現為了考學而學習的情況,“美學教育不能強加給孩子,而是應該以文化和藝術來熏陶、培育和激發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只有這樣,才能讓年青一代對中國傳統文化更加感興趣,才能讓他們在未來更好地扛起文化的大旗,承擔社會責任”。
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學習,目的是讓文化成為一種日常習慣、一種生活方式。
“當前,我們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在向現代化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對傳統的繼承不能簡單化,要追求入腦入心。這就必須與今天的生活結合起來,把傳統文化的符號融入日常生活。”王本朝舉例說,比如建筑風格,不能讓西式建筑過度擴張,要充分意識到傳統園林、亭臺樓榭、小橋流水的重要性。傳統的節日也需要倡導,“我們的節日”別具特色,既有文化味,又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