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互聯網讓中國走向“科幻強國”:“新浪潮”小說風靡
美媒稱 ,中國科幻巨星、作家劉慈欣的作品即將登上大銀幕,改編自他的小說《流浪地球》的電影將于今年3月開機。在這一消息發布前,中國科幻剛剛經歷了成績卓著的一年。2016年8月,北京作家郝景芳摘得科幻界最高獎項之一雨果獎,成為首位榮獲該獎項的中國女性。與此同時,根據劉慈欣最暢銷的三部曲小說《三體》改編的舞臺劇在北京上演并獲得極大的商業成功,這令一些人感到意外。
據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2月24日報道,早些年,中國科幻僅僅是一群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作家和粉絲開展的小群體活動。如今,實現逆襲的中國科幻已經在國際獎項中嶄露頭角,并且正引起影視制作公司極大的商業興趣。這是伴隨著功勛卓著的科幻作家以及中國互聯網的成熟而發生的驚人轉變。
報道稱,科幻作為一種文學類型在中國文學史上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魯迅和梁啟超等公認的文學大家都曾發表或翻譯過科幻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但他們主要是受到如下問題的驅使,即科技以及其他現代象征如何才能解決中國的“落后”問題。
但中國科幻在上世紀末陷入了痛苦的境地,盡管中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歷了大范圍經濟改革——這一改革放寬了對言論的管制并令中國受到了外部的影響。當時的出版門檻很高,出版界被國有出版社以及少數幾家大型文學期刊所把持。
科幻作家陳楸帆回憶了在網絡改變一切之前的生活。陳楸帆說:“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紙質書籍和雜志上發表作品。我們把作品寫在紙上,然后郵寄出去。郵寄和等待回音的過程很漫長,有時會石沉大海。”
但到了本世紀初,專門的網上科幻論壇開始爆炸式發展,這些論壇讓作者得以與讀者展開在線交流、發表連載文章,并得到大量反饋。百度貼吧等社交媒體站點、關注藝術與文學的豆瓣網以及大學的BBS上都有活躍的在線社區。突然之間,任何人都能當作家,作家發表的初稿也能得到大量實時反饋。
報道稱,這一發展對于之前備受冷落的科幻界而言尤為重要,目前知名度最高、成就最大的中國科幻作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從正式的出版界和文學界起家的。
最著名的科幻論壇之一是水木清華BBS的科幻版面,它是從中國名校清華大學的BBS發展而來的。這一平臺在大學生中間極受歡迎。由于能夠得到讀者的頻繁反饋,該論壇成為新老作家的重要練兵場,這些作家中既有劉慈欣這樣的中堅力量,也有寶樹和夏笳等新秀。該論壇舉行的在線寫作大賽能收到數以百計的投稿,獲獎者會得到關注,通常還能獲得在《科幻世界》等出版物上發表作品的機會。這些論壇帶來了真正的成功。
現年36歲的科幻作家寶樹說:“我在網上發表作品時,許多人會閱讀并關注。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但他們會去讀。對于剛當作家的人而言,這是很重要的。過去可沒有這種條件。”同樣身為科幻作家的夏笳說:“在網上寫作時,我們并不完全是為了讓作品發表,而僅僅是想和別人一起寫作,因為寫作的過程很孤獨。”
報道稱,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中國科幻作家的創作方式,還改變了他們的創作內容。過去,《科幻世界》等刊物主要以發表經典外國作品的譯作為主。而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作家們突然可以幾乎實時地讀到不同風格的外國科幻作品。
曾把《三體》系列的第二部翻譯成英文的周華(喬爾·馬丁森)說:“更多的聲音意味著更多的角度,而這意味著有可能產生許多新穎有趣的故事。”其中就包括“新浪潮”科幻小說,它強調的是創造性的敘事形式以及情節,從中幾乎看不到科技以及所謂“硬科幻”的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