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生:被批評的態度同樣是文藝批評環節中的重要部分
批評是文藝發展的動力,批評也是對文藝發展水平的檢驗。對于文藝批評,人們一直關注批評本體而忽視被批評的態度,實際上被批評的態度是文藝批評環節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與批評本體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批評生態鏈。只有完善的接受,才可能有完善的批評。因此,在近年來文藝批評越來越異化、越來越受到社會詬病的狀況下,全方位檢討批評問題,對于建立完善的藝術批評體系和學術生態就顯得尤為重要。
1983年,曹禺74歲,黃永玉60歲。這一年黃永玉給曹禺寫了封信——“你是我的極尊敬的前輩,所以我對你要嚴!我不喜歡你解放后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里,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你為勢位所誤!”晚輩如此批評前輩的言詞在今天已經少有或不可能有了。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今天用這樣的口吻來批評業內像曹禺這樣的頂級權威,可能會成為引起無數口水的重大事件,可以背后做各種陰謀論的推想,也可能帶來兩個陣營的論戰,還可能……如此等等。然而,面對黃永玉的批評,曹禺盡管“的確沒有想到”,還是有這樣令人感動的回復——“永玉,你是一個突出的朋友,我們相慕甚久,但真見面談心,不過兩次。我能得你這般坦率、真誠的言語是我的幸福,更使我快樂的是,我竟然在如此倉促的機遇中,得到你這樣真誠見人的友人。”“你的長信已經一頁一頁端正地放在照相簿里。”曹禺對于批評的態度應該成為今日的楷模,而黃永玉的批評也應該成為今天批評的示范。這兩者之間的善意與真誠,構成了批評與被批評的友好格局,這一切都是再正常不過的。
可是,當代文藝批評出了問題,出了很嚴重的問題,已經失去了那友好的格局。面對現狀,不管是業內還是業外,眾人基本上都是指責批評和批評家,卻忽略了被批評者的態度和社會生態的影響。現在社會上的名家很多,文藝界的各行各業也都有一些“大腕”,而許多人一旦功成名就基本上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能夠聽得進批評的極少。因此,批評異化成吹捧,成為一種買賣和營生,既缺少真誠與坦率,又缺少接受真誠與坦率的胸襟。如果今天的名家中還有人能夠聽得進像黃永玉說曹禺那樣“從一個海洋萎縮為一條小溪流”,那么,我們的藝術現狀就不至于如此。這就是最近這一來一回的信所引起的強烈反響。難道批評的時代也這么過去了嗎?“總是‘高!’‘好!’這些稱頌雖迷惑不了你,但混亂了你,作踐了你。”這實在不像一個晚輩的批評,連黃永玉都感覺“好像在毀謗你,有點不安了。”但黃永玉說:“我不對你說老實話,就不配你給予我的友誼。”對前輩、師長,甚至朋友的批評是一種責任,是一種真正的友誼。可是,這種責任和友誼在今天也不見了,真的不見了,有的是一種扭曲的和諧與默契。
“命題不鞏固,不縝密,演繹、分析得也不透徹。過去數不盡的精妙的休止符、節拍、冷熱、快慢的安排,那一籮一筐的雋語都消失了。”面對黃永玉的點穴,曹禺說:“是你這樣理解心靈的大藝術家,才說得這樣準確,這樣精到。”由此,不得不佩服曹禺這位20世紀偉大的劇作家。批評的準確與被批評者準確的接受是相對應的。在這樣一個批評的個案中,黃永玉不是圈內的、群內的、業內的,也不是專業的文藝批評家,更不是戲劇方面的專業評論家,可是,作為一個愛好者,或者作為一個畫家,其基本的文藝素養以及對自身專業之外的文藝作品的認識與評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不同方面的能力,而這個不同方面的能力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像黃永玉這樣的畫家在專業方面的造詣。專業方面的造詣并不是某一點上的成就,不同方面的融會貫通不僅是某一點上的基石,而且會提升某一點上的高度。在批評越來越專業的今天,文藝批評卻失去了專業的狀態,使得這種本應該是專業的批評失去了專業的品格和專業的水平。所謂的專業不能僅僅是那些貌似專業的術語和概念,也不能在專業的獨立性中忽視文藝與社會的客觀的現實。重要的是專業的眼光和專業的審視。只有專業的批評才有可能獲得被批評者的認同和接受,但不是所有的批評都能夠被批評者所接受,尤其是在當下,這是當代文藝批評的尷尬。
另一方面是“為勢位所誤”。現在“為勢位所誤”的文藝名家有很多,其中“為勢位所誤”的著名畫家也有很多,各個層級都有;而“為勢位所誤”的美術批評更多。“勢位”的尊嚴不僅阻隔了批評,而且也顛覆了自我,造就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姓什么的浮腫與虛夸,也就自然消解了批評的正能量。因此,眼看著很多名家躺在很多年前成名作的功勞簿上,如同曹禺當年的境遇那樣。可悲的是,他們沒有覺悟而沾沾自喜于那市場的忽悠,以致失去了曹禺那自我判斷的能力。批評需要有無數個體建構起一個與之相匹配的社會環境,而這個決定文藝現狀的社會環境是一個包括批評在內的生態體系,是當代文藝健康發展和有所成就的保證。
當人們現在對批評失去信心和希望時,面對黃永玉和曹禺之間的通信所涉及到的批評,而看上個世紀80年代的風氣,實在是在強烈的比照之下而感到每況愈下。那時還沒有全國性的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也沒有省市級的,更沒有批評的專業和專業的學科,可是,那種自發的涌動所呈現的真誠和激情正是今天所欠缺的。所以,組織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營造良好的批評氛圍。誰來拯救當代的文藝批評?不管是“高原”,還是“高峰”,都需要有與之相應的文藝批評。文藝批評也需要“高原”和“高峰”。今天,如果沒有正常而健全的批評,那就不可能有“高原”,更不可能有人們期望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