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的故事回歸與文學想象
網絡文學與本土傳統
互聯網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接入中國,不久,網絡上便出現了網友們自娛自樂的在線寫作,無處不在的文學借助網絡匆匆登上了當代文學的舞臺。那時候上網費用奇高、網速奇慢,但這些阻擋不住被稱為“網蟲”的一群現代青年,他們身上兼有兩個特征:一是關注新生事物,二是熱愛文學。最初的網絡文學作品形式單一,題材狹窄,缺乏想象力與張力,基本是個人情感的書寫,在質量上與傳統媒體發表的文學作品存在一定差距。2000年之后,隨著原創文學網站和書站風起云涌,更多作者加入網絡寫作大軍,安妮寶貝、寧財神、李尋歡和邢育森等一批作者迅速躥紅,成為人氣極高的網絡作家。網絡文學一時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作品內容也逐漸豐富起來,很快便出現了像《瘟疫》《佛裂》等表現未來社會的科幻類和靈異類小說,還有像《茶家莊》《花焚》《飛翔》等具有濃厚歷史氣息的小說,又有《大嘴、三刀、四眼神槍以及五娼》等內容糅雜的作品,以及《塵埃之上》《灰錫時代》等后現代主義色彩濃厚的小說、現實感強烈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和在傳統文化基礎上重塑現代意識的《悟空傳》則將網絡文學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隨著資本的介入,2004年網絡文學出現了商業化的趨勢,類型化小說得到迅猛發展,目前網絡上的類型文學有二十多個大的類型,細分有四五十種。大致分為玄幻奇幻類、架空歷史類、穿越類、科幻類、武俠仙俠類、都市言情類、靈異驚悚類、游戲競技類、婚戀家庭類、職場官場類、校園青春類、新軍事類、新武俠類、宮斗類、異能類、同人漫畫類等等,同時,類型之間的相互借鑒和混用已成為常態,也就是說類型文學在網絡上形成了自己的小江湖,類似于文學流派的各種“流”與“文”(如洪荒流、無限流、民國流、黑道流,種田文、總裁文、重生文等等),都擁有自己的固定粉絲群,說明網絡文學已經趨于獨立成型。但也存在同質化的問題,大量跟風和模仿是網絡文學衍變過程中的主要弊端。
網絡文學從中國古代故事里脫胎、演變形成了一套新的講故事的方式,所運用的手法包括延伸、翻寫、借境、重塑、重構、羽化等,這正好和網絡作家的民間身份、草根意識高度吻合。俄國學者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洛普在他的《故事形態學》中指出,一切成熟的文學體裁都具有游戲的性質。我理解普洛普所講的“游戲”實際上是指保留在某個民族內心的特定的“故事記憶”。在中國傳統敘事文學中,如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志怪志人小說、傳奇體小說、話本、神魔小說、人情小說、公案俠義小說和狹邪小說等經過長期的演變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敘事策略,其“故事記憶”無疑對網絡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當然新文化運動之后的現當代文學,包括當代西方奇幻文學、科學幻想文學等,更是直接影響了網絡文學,只不過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網絡文學更接近于中國古代小說傳統。
網絡文學早期代表作品今何在的《悟空傳》直接取材于西游故事,結合現代文化視野重新塑造故事里的人物形象,貫穿以現代文明思想: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江南的《此間的少年》則是金庸武俠小說的當代校園版,用戲謔的筆法表現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對校園的荒蕪時光和美好的青春歲月極盡言表。蕭鼎的《誅仙》以老子《道德經》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為主旨,書中反復探究的一個問題就是“何為正道”。忘語的《凡人修仙傳》講述一個普通的山村窮小子,雖然資質平庸,但依靠自身努力和合理算計修煉成仙的故事。煙雨江南的《塵緣》從一塊青石偶然聽得一巡界仙人誦讀天書,得以脫卻石體修成仙胎,故事獨辟蹊徑,講述世俗意義上的青梅竹馬和非世俗意義上的日久生情之間的較量,讓人隱約看到作者將佛教文化與現世生活進行精神對比所產生的文化含義。
網絡文學作為本土文學在互聯網上的嘗試,受到了普羅大眾的積極鼓勵,因此而不斷產生創新力,它還開辟了一條與其他藝術樣式具有高度兼容性的創作之路,為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產業鏈奠定了基礎。自2008年開始,網絡文學由過去單純依靠用戶付費閱讀的商業模式逐漸向“以IP為核心,全產業鏈、全媒體運營”轉變,2015年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根據市場的不同需求,網絡文學可分為線上付費閱讀和線下紙質圖書出版(包括期刊漫畫連載),版權開發種類繁多,包括影視、游戲、網絡電影、網絡劇、動漫畫、有聲讀物、舞臺劇(包括話劇、戲曲等)、cosplay、衍生品等。僅以影視改編為例,自《蝸居》《杜拉拉升職記》《和空姐一起的日子》《搜索》《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被改編后,網絡文學迅速成為文化市場聚焦的寵兒,其后的《遍地狼煙》《失戀33天》《裸婚時代》《甄嬛傳》《步步驚心》《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白蛇傳說》《傾世皇妃》《千山暮雪》《帝錦》《別再叫我俘虜兵》《澀女日記》《刑名師爺》《浪漫滿廚》《盛夏晚晴天》《第一最好不相見》《前妻來了》《小兒難養》《繡里藏針》《瑯琊榜》《羋月傳》《歡樂頌》《翻譯官》等一批作品乘勢而上,使網絡文學影響力急劇擴大。網絡文學在藝術形式上的色彩紛呈,既是其自身不斷發展、走向成熟的表現,也是文化產業鏈等市場需求大力推動的結果。
網絡文學的類型化特質
網絡文學之所以選擇走類型文學之路,源于“講故事”的文化傳統在中國人心目中根深蒂固。類型文學同樣有自身的藝術規律,它的繁盛和發展需要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網絡文學的興起恰逢其時,其主要表征顯現如下:一是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人的精神訴求多向度,審美趣味多元化,受眾有想象力渴求與參與創造的愿望;二是創作主體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千差萬別,各顯其能。網絡作家來自于草根社會,他們具備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卻較少接受寫作專業訓練,對文學的理解更為寬泛。這還暗含一個特征,就是文學的去精英化現象,即大眾寫作的反復嘗試,以及讀寫之間的無縫對接催生新的文學類型,比如最初的鬼故事最終推出《鬼吹燈》和《盜墓筆記》、大量的古代言情文和宮斗文篩選出《甄嬛傳》《瑯琊榜》和《羋月傳》、屌絲逆襲的心理補償捧紅穿越文《回到明朝當王爺》和《步步驚心》等等;三是寫作的高度開放性。網絡文學的寫作過程幾乎完全透明化,每天更新,現場互動,當場拍磚。網絡文學一般具有較大的構架,需要較長的創作跨度,在線寫作如果缺少粉絲的追捧,作者難以在沒有人呼應的狀態下寫出幾百萬字,寫作的開放性不僅給作者帶來了信心,也為作者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養分;四是類型文學往往在文化更新、整合期相對繁榮,優秀作者具備完整的知識譜系或文化傳承意識,讀者有充分的閱讀期待;五是商業文化相對發達。除了閱讀價值外,作為網絡文化產業鏈的開端,類型文學具有深度開發的商業價值,由此產生了一大批職業寫作者。
類型文學在網絡上迅速發展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當代文學譜系,為中國文學開辟新空間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其創作門檻相對較低,給廣大寫作愛好者提供了話語舞臺,經過大浪淘沙,一批有實力的作者脫穎而出,為創作隊伍提供了新生力量。當前各種類型的主要代表作家有:玄幻類作者貓膩、辰東、唐家三少、血紅、跳舞、耳根、蕭鼎、減肥專家、老豬、煙雨江南、天蠶土豆、我吃西紅柿;仙俠武俠類作者夢入神機、蕭潛、忘語、燕壘生、流浪的蛤蟆、樹下野狐、徐公子勝治、滄月、晴川;歷史類作者月關、酒徒、cuslaa(哥斯拉)、孑與2、阿越、曹三公子、天使奧斯卡、阿菩、灰熊貓、隨波逐流、蔣勝男;奇幻科幻類作者七十二編、玄雨、方想、愛潛水的烏賊;穿越類作者桐華、金子、寐語者、藤萍、祈禱君;古代言情作者流瀲紫、天衣有風、海晏、天下歸元、寂月皎皎、天下塵埃、姒錦、阿彩;游戲競技類作者骷髏精靈、蝴蝶藍、蘭帝魅晨、林海聽濤;懸疑探險類作者南派三叔、天下霸唱、蔡駿、鬼古女;都市類作者:張小花、驍騎校、三十、孔二狗、小橋老樹、蘑菇、魚人二代、施定柔;現代言情類作者辛夷塢、匪我思存、柳暗花溟、九夜茴、繆娟、丁墨;軍事類作者劉猛、流浪的軍刀、驃騎、衛悲回、昆金、菜刀姓李、叢林狼、金滿等等。
類型文學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出現明顯的裂變,集大成者往往會背離原有的類型原則成為新類型的開創者,或跨越類型融入新的藝術創作領域,用脫胎換骨來形容這種裂變并不為過,從有形中來到無形中去,從商業中來到精神中去,是類型文學經典化的必然之路。在類型化相對發達的文化體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日本的村上春樹、東野圭吾就是從類型文學出發,進而躋身經典作家行列的代表人物。
拓展都市文學的敘事空間
在我看來,網絡文學發展近二十年,雖然線路龐雜卻有一條十分清晰,那就是都市文學,因為它與當代文學關系最近。最初的網絡作家主力陣容由留學生和都市青年組成,其作品當然多以都市生活為背景,多以當代青年的生存境遇為對象。安妮寶貝的中短篇小說以描繪都市女青年“小資”生活而著稱,在她的《告別薇安》《七月與安生》等系列作品中,那些有著海藻般長發的女子,喜歡穿純白色棉布裙子,喜歡光腳穿球鞋,她們習慣了動蕩不安的生活,沉湎于物欲,渴望被愛情擊碎。與上一代女性不一樣的是,她們的身上具有現代詩性,即孤獨與開放并存。寧財神、李尋歡、邢育森和尚愛蘭等人的中短篇小說也都在不同側面聚焦都市青年的生存狀態。稍后,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以全然冷酷的態度看待生活、愛情和友情,甚至認為,所有感情都是被利益驅動的,人生的一切都必須在利益的刀刃上滾過。這雖然未免有點過激,卻值得人深思。而江南以校園生活為背景的《此間的少年》則是另一個向度的都市生存經驗。現在看來,以上應該算是網絡都市文的第一次高潮,此后的十多年,作為網絡文學的主干之一,網絡都市文雖然經歷風雨、步履蹣跚卻未曾停止,一直在變革和發展中延續至今。
2003年之后,男頻都市文開始分化,出現“小白文”和“官場文”兩大門類,女頻都市文明確以出版和影視改編為主要方向,“總裁文”和“腐女文”成為在線閱讀的新寵。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網絡都市文雖然不再以清晰的面目出現,卻雜糅在其他類型當中,大量奇幻文、架空歷史文和穿越文,實際上都有都市文的背景,如《縹緲之旅》《極品公子》《醫道官途》等。相對而言,女頻都市文更注重“言情”這個內核,如顧漫的《何以笙簫默》(2003年),李可的《杜拉拉升職記》(2006年),辛夷塢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2007年),桐華的《被時光掩埋的秘密》(2008年),以及明曉溪的《泡沫之夏》,唐欣恬的《裸婚》,鮑晶晶的《失戀33天》等大量作品,保留了更多的“都市”元素。同時女頻都市文也不乏創新力,如晴川的《韋帥望的江湖》(2006年),施定柔的《結愛·異客逢歡》(2009年)在開拓都市文的敘事空間方面均有所建樹。
男頻都市文的第二次高潮很快就出現了。三十的《與空姐同居的日子》(2006年)、張小花的《史上第一混亂》(2008年)和小橋老樹的《侯衛東官場筆記》(2008年)是這個階段網絡都市文具有開創性的作品,拓展了都市文作為獨立類型的表現視野,對后來的男頻都市文影響極大。《與空姐同居的日子》采用的是最簡單而有效的手法,全文強調一個“純”字,以情動人恐怕是文學千年不變的法則,關鍵看你是否能夠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史上第一混亂》所用手法包括修真、穿越等,搞笑氣氛濃烈,是一部混搭小說,但核心是現代都市生活。《侯衛東官場筆記》一改以往官場小說的做法,逐層講透村、鎮、縣、市、省官場現狀,細膩而準確、有趣的描繪了中國當代的社會生態。這三部風格迥異的作品飽受追捧,說明只要敢于求新求變,網絡都市文一定能夠找到它新的成長之路。
2010年5月,移動閱讀基地正式商用,這是網絡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由此引發包括網絡都市文第三次高潮在內的一系列變革。在短短幾年時間里,網絡都市文承前啟后,匯聚了由都市言情、都市修真、都市異能、都市職場、都市青春、都市熱血、都市風云等不同形態組成的大合唱。移動閱讀為讀者提供的平臺更加便捷,讓《很純很曖昧》《澀女日記》《護花高手在都市》等一批都市文迅速浮出水面,成為移動閱讀的熱點。
很顯然,網絡文學中的都市文與傳統文學中的都市文學差異明顯,從外表看網絡文學更注重故事的娛樂性,從實質看網絡文學所建立的虛擬性或許更切合網絡時代的人文景觀,在現代都市架構的描述上對當代文學是一種有效補充。早在1936年,本雅明就在《講故事的人》一文中對現代技術社會里交流我們自身經驗的能力表示懷疑,在他看來隨著現代技術的迅猛發展,經驗的貶值、敘事能力的被剝奪,正在加劇并且不可逆轉。在網絡傳播介質中,文學無論如何不可能保持原有的樣子,本雅明的觀點用來解釋今天網絡時代的文學變革仍然適用。換句話說,中國網絡文學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實踐,對高科技時代全球人文理念的變化、發展具有一定的探索價值。
IP商業值與文本文學值的融合
中國現當代文學在經歷近百年西學淘洗之后,峰回路轉,21世紀的新生文學——網絡文學重回古老的講故事現場,這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實際上,西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也面臨同樣的境遇。英國文學批評家邁克爾·伍德在《沉默之子:論當代小說》一書中說:小說正在面臨危機,而故事開始得到解放。
網絡文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講故事,這顯然是回到古老傳統的一次鳳凰涅槃,“線上要IP值,線下要文學值”被認為是當下網文界的共識,只有一個能夠打動讀者、深入人心的好故事才能實現兩個“值”的平衡。
網絡文學自2004年進入商業開發渠道以來,最初四五年增長速度并不快,到了2008年才有了第一次飛躍式增長,2010年再次翻番式增長,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資本的關注,網絡文學知識產權的開發成為了一個新的熱門話題。最近兩三年,可以說是網絡文學商業開發的第一個黃金期,版權的售價,即所謂IP的價格平均翻了5倍以上。以月關的小說《錦衣夜行》改編為例,可以發現IP實現了交叉聯動,華策在拍攝初期就引進游戲方,植入廣告方、互動節目方,同步開發大電影,整個IP共配套一部頁游、兩部手游、三部電影,還設計了現代劇情的網劇作為番外篇,作為前置性同步開發產品,由此可見,IP開發模式是在市場的不斷磨合中更新變化的。
貓膩新作《擇天記》則是網絡小說商業開發的新典范,這部作品由騰訊影業與閱文集團、檸萌影業、湖南衛視以及騰訊視頻五家聯手打造,計劃在未來四年內,推出3季電視劇。《擇天記》采取了文學與影視同步創作的方法。采取這一創作方式的主要理由,是依靠網絡大數據對文學、動漫、游戲用戶洞察的支持,從而為影視創作提供更加具體和現實的決策輔助。
不難發現,網絡文學IP的制造過程與傳統文學的創作模式大相徑庭,但是這種難以被文學接受的模式,卻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國文藝發展的趨勢,及所謂泛娛樂化產業聯盟。顯然,網絡文學的IP值與文學值既有相輔相成之處,也有對立排斥的一面。奧爾德斯·赫胥黎擔心未來的文化有可能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他曾經在《美麗新世界》一書中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這對我們今天津津樂道的網絡文學IP值仍然具有警示作用。
在此,通過對幾部不同類型最新網絡文學作品的分析,可以發現網絡作家們正在努力建造一套IP值與文學值的兼容體系,并以此展示網絡文學的遼闊前景與巨大潛力。
穿越小說《木蘭無長兄》基于已有的花木蘭的歷史想象,讓一位現代女法醫穿越到這位古代女豪杰身上,重新塑造了這位超越性別的英雄形象。小說回避傳統意義上花木蘭的強大,以現代女性視角展現花木蘭的孤獨感:她已解甲歸田,回歸女兒身,卻因無法生育、力大無窮、常年與男人同寢同食而獲得污名,被群體放逐。花木蘭不再是“朔氣傳金柝”“天子坐明堂”的花將軍,她回歸了女性秩序,卻發現自己已無處可歸。作品對歷史和古代文學素材運用得當,對人物處境的想象和演繹合情合理,融進了當代現實生活體驗,令人回味無窮。
《回到過去變成貓》是一部都市重生小說,主角靈魂重生,意外進入了一只黑貓的身體,在大學校區里與各色貓、狗、鸚鵡為伍,從而發現了動物的精神世界,建構起一個由主角“貓化”而帶來的奇跡故事,構思奇特精巧,糅合創新了莊周夢蝶和變形記的古今小說敘述模式。作品借助貓的視角體察人,讓貓行人事,頗有些“小鬼當家”、“喵星人傳奇”的感覺。作者精細敏銳的感受力和飛揚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小說呈現幻想性的世界,又不乏對現實生活細節的描摹,在散淡從容的敘述中遍布分寸沉穩而又諧趣橫生的諷喻意味,機鋒迭現,為都市奇幻題材小說別開生面。
《從前有座靈劍山》是一部仙俠類作品,講述了因彗星隕落末法大劫而降臨的奇才、來自現代世界的穿越者王陸,懷著千年未有的空靈根,踏入靈劍派山門,走上了一條用智商成為強者之路的故事。作品采用東方仙俠的設定,故事構架較為宏闊繁復卻又處理得非常細致,富有創意,一場升仙大會以游戲闖關模式徐徐展開,打破了傳統仙俠固有的“拜入仙門”模式套路,令人眼前一亮。這部小說表現出當前網絡文學二次元化、網游化的特征,以“吐槽”的方式在小說中廣泛勾連社會生活和大眾流行文化。
《此顏差矣》講述的是一個關于青春、愛情、守護以及創業的勵志故事。主人公幼年悲慘的經歷導致其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后來在情感關系中的內心掙扎,但總體來說,基調是積極向上的。主人公在經歷愛情受挫、團隊解散等一系列打擊后,最終克服困難走向成功,小說中愛情故事的一波三折、事業發展的峰回路轉,深入到了當代青年讀者最為關注的兩大領域,讓讀者在回味青春萌動的同時,感受互聯網浪潮下的創業激情。
上述幾部作品均已被認定為具有較高IP值的網絡文學作品,它們雖然還不能稱之為典范之作,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網絡文學的發展方向,展現出網絡作家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和在小說藝術方面的努力探求。我們期待有更多網絡文學作品立足現實大地,盡情釋放奇妙想象力,努力創造出網絡時代的文學奇跡。
結語
二十世紀末,在全球經濟不振,文化普遍走弱的總體格局下,媒體的革命性變化必然會引發文化領域的變革,這也是文化自身發展的要求所致。在中國它以網絡文學的形式登上了舞臺,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經過近二十年的大浪淘沙,網絡文學留下了一大批值得研究的文本和文學現象,其作為當代文學的一部分已是不爭的事實。應當說,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的確存在差異,但不應人為設置壁壘,分析兩者的得失和互補的可能性,才是當代文學研究的要務。據統計,我國目前約有7億網民,其中網絡文學閱讀人群達到3億,文學網頁的瀏覽量為日均15億次,日均更新量達1.5億漢字,網絡文學的存量已經超過一千萬部。與各文學網站簽約的網絡作家保持在250萬人左右,在這個群體當中,80后、90后群雄輩出,網絡媒體已然成為新一代作家競技和施展才華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