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孩子們的科幻文學
科幻小說中,兒童類科幻小說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因為新中國科幻小說創作是從兒童科幻小說開始的。科幻屬于兒童文學另外一極,從本質來說,它是一種類型化的寫作,從審美取向來說,它又是一種很剛的東西,體現的是生存與毀滅、英雄主義等等。有人稱,就兒童幻想作品而言,科學是種子,幻想是營養,而文學是最終的表現。
2015年8月,作家劉慈欣所著的科幻小說《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隨著《三體》的獲獎,科幻小說再度進入大眾視野。2016年,被譽為“中國科幻元年”,許多優秀的原創科幻作品都在這一年啟動了電影項目。今年則被稱為“中國科幻初年”,一批優秀的原創科幻作品正紛紛嶄露頭角,其中包括兒童科幻小說。和成人科幻小說不同,兒童科幻小說的出現令人耳目一新。
有人說,當前許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時走進了一個誤區,即認為教會孩子掌握一種樂器、學會一種技能就是智力開發,但真正的智力開發,該是讓孩子開闊視野,多接觸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并在這一過程中學習知識、鍛煉能力。科幻小說融合科普教育、人性教育和科學教育于一體,在奇幻色彩的籠罩下兒童就會從興趣中去思考,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劉慈欣也說過:“科幻文學與童心、童真都有天然的聯系,科幻作品的精神核心是那種對新世界的向往,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對未來的展望,這一切也都是在孩子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特質”。在中國的科幻文學剛剛興起時,多數作品都是寫給孩子看的,后來由于種種原因,科幻文學逐漸遠離兒童,而且為兒童寫科幻文學的作者也越來越少。劉慈欣認為,科幻文學能夠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培養孩子思想的活躍程度,從他自身的成長經歷來說,正是童年時看了《地心游記》等科幻小說和《十萬個為什么》這樣的科普作品,才一下子從生活閉塞的村莊中跳脫出來,給自己的想象力插上翅膀,遨游廣袤的宇宙。
日前,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策劃編輯、《蠻糖部落》系列童書策劃編輯的韓琳和龐曉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人的世界愛恨情仇比較復雜,但孩子們的世界就比較簡單。他們從書中想要獲得的更多的是快樂,是尋找自我的代入感,所以我們做的就是要給他們最大的幻想空間,讓讀者融入故事中。” (記者 朱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