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紙質出版“縫合時間”
畢業于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藝術史和倫敦蘇富比學院藝術與商業雙碩士的藝術史學者、青年收藏家楊好目前在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文藝復興藝術史。近年來,楊好建立“無界藝術BoundlessArtsCollecton”,舉辦“迷思”展覽、敦煌文博會上法國主賓國“藝術的回響”等展覽,展出“無界藝術BoundlessArtsCollection”收藏的丟勒、小丹尼爾斯、德拉克洛瓦等名家原作,諸多創意活動在業界得到眾多贊譽。
楊好的經歷簡單,卻積累了豐富經驗。留學期間,楊好幾乎跑遍歐洲的博物館美術館,一周平均幾十件,幾年下來看了大概有近萬件作品,而作為一個師從國際著名美術史學家PeterHum?frey的研究者,她也有機會得以在博物館倉庫里看原作,零距離地接觸原作,使得她更加對大師、對經典保有敬畏之心。為了將經典的價值傳播,楊好懷揣著“不做旁觀者,而是要做創造者”的信念歸國創建藝術機構,并在旗下創建了“一好”出版品牌。
“我是所有年輕人里面85后的一員,我和這個時代的人們一樣,都是用互聯網來攝取信息,并且大量地依靠互聯網,互聯網幾乎成為了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是我想我們不能依賴于此,它并不是全能的上帝。”楊好說,之所以選擇紙質出版,有這么幾個原因:首先互聯網的特點是快,汲取信息的速度和觀看的速度都非常快速,然而閱讀是一種沉思的方式,沉思和審美則需要時間。互聯網的優點在精神領域里恰恰是一個缺點。其次互聯網是不斷向前的,它的方向是單一的,但是時間的特性是無限循環的,就像艾略特所說過的一樣,“一切的起點都將是終點”。所以,楊好覺得,時間的特性正是出版可以賦予時間這樣一種物質特性,這是選擇紙質出版的原因之二。其三,認為紙質閱讀和讀者的關系其實更是一種民主化的關系,因為讀者可以在其中去思考和思維,但是互聯網時代卻是裹挾著我們不斷前進,容不得我們停下思考。
是的,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無界”的時代。邊界在全球大融合的歷程中日漸模糊。身份多重、信息同步、跨領域合作是這個時代的特征;我們所處的時代,又是“裂變”的時代。事物爆炸式消亡再生,人們在急劇的歷史更新中步履匆匆。在這個時間被打上價簽,物質意義大于精神意義的時代,耐心被透支,閱讀成為一種奢侈。
一好閱讀,愿意在這個時間被撕裂成碎片、遺忘變成常態的時代,去做一件縫合時間的事情。
基于對藝術史的深入研究,對經典價值的認知和理解,對國際藝術發展趨向的了解,對當代中國藝術現狀的思考,楊好深感到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史學者的一份責任,她認為,在這個時代,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只把個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總要有一些人要做文化擔當,做一些對社會有益之事。從閱讀者到研究者,從旁觀者變成造創造者,從被影響變成了文化生態的參與和建構者,代表了一代年輕文化人的文化夢想和態度:“我們不是時代的叛逆者,我們是時代經典的保留者”。
小時候,楊好不經意中遇到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這本書和傅雷的《文書名作十二講》成為她童年時期藝術史的啟蒙書籍。那時候,她無法預料自己多年后會與《藝術的故事》的出版方英國費頓出版社有任何牽連。
費頓出版社,世界藝術史書籍坐標性的出版社。在全世界享有盛譽,出版的藝術系列圖書被譽為移動的博物館,曾影響了一代一代出版人的理念,僅策劃出版的《藝術的故事》在全球銷售就高達7000萬完冊。“當然這些的一切都并不是我選擇費頓出版社的最終因素。我和Peter老師講了出版時間,以及出版一套印象中的藝術史這樣理解概念的書籍之后,有意識地接觸了很多出版社,包括費頓出版社還有一些其他的世界知名的出版社。最終發現,費頓出版社的藝術史書籍是符合我們理想中的標準的。”楊好說。
楊好以她的專業水準、文化理想和專業態度贏得了費頓出版社的認可,他們決定聯手推出“費頓經典:時間的回歸”系列叢書。這套叢書完美地打造了真實的出版策劃意圖,從策劃、編著、設計、裝幀、印刷甚至到紙張的選擇、包裝的格調,無一不呈現出品質的精致與高貴,呈現出匠心而造的力度。這套隨時可以打開的博物館,傳導著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神,濃縮著編撰者的畢生研究,從浩瀚的美術史當中,截取最為活躍和具有代表性的時代,選擇最具代表價值的藝術家。
打造新的閱讀方式,重塑閱讀歷史,倡導回歸品質閱讀的習慣,是楊好對于當下浮躁社會的思考和愿望,此次借由與費頓出版機構的合作,開啟了她的再造之旅,開啟了她的出版品牌的塑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