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要文化自信而非收視自信
去年11月,五年一度的文代會在京召開。作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張國立參加了這次盛會。上午聽完總書記的講話,下午他就和同行回到駐地展開討論。
張國立坐在桌子的一端,默默聆聽,直到他的名字被主持人倪萍叫起,“你來說兩句吧,我們知道你有話說”。
“我是一個電視人。”這是他的開場白。電視人張國立響徹大江南北的名聲,和演員二字分不開。1996年,一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讓張國立飾演的乾隆皇帝深入人心。在“皇帝扮相”里嘗到甜頭的張國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連演了三部《康熙微服私訪記》。
國產電視劇的觀眾一旦提到熒屏上的經典帝王形象,幾乎都會脫口而出幾位中年男演員的名字。除了陳道明、唐國強等老戲骨,有一位便必定是張國立。再到后來,他脫下“龍袍”,在清宮戲里換作文人裝扮,演出了《鐵齒銅牙紀曉嵐》,該劇同樣是風靡一時。
說他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演員,幾乎沒人會反對,但有多少人知道,在演員張國立火遍全國之前,他曾經是一名導演呢?
20世紀90年代初,諸多西方的流行文藝樣式開始進入中國。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國立接觸到了美國搖滾巨星邁克爾·杰克遜的音樂短片,并被那種新穎的呈現方式所驚艷。“但是,這都是外國人的創作,不是咱們中國人的玩意兒。我就想,能不能拍一些中國化的音樂短片?”
那時的張國立其實已在表演領域跋涉多年,卻一直不溫不火,曾有過廣告導演經驗的他決定嘗試一下更多的可能性。他以導演身份參與拍攝制作了《霸王別姬》《春天的故事》《霧里看花》等多部音樂短片,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一下子紅遍全國,并多次為他贏得各種獎項。
當一絲曙光出現在編導的岔路上的時候,現實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作為演員的張國立突然躥紅,他的片約不斷,演的戲一部接一部,在電視劇和電影片場來回穿梭。終于,那個打心里想要掌控全局的導演夢,一藏又是許多年。
直到他說出自己是一名“電視人”,許多人才發現,他對這個詞的理解遠比對“演員”二字的理解要復雜得多。而親自上陣打造一部完整的電視作品后,他才目睹了更多時代洪流中的湍流險灘。2012年,在馮小剛導演的電影《一九四二》中演完“老東家”后,張國立華麗轉身,以導演身份登場,拍攝了一部抗戰老兵60年流離記憶的電視劇《原鄉》。
“為拍這部劇,攝制組跑了7個地方,講述了抗戰老兵如何背井離鄉,又是如何推開海峽相隔的厚重大門。那些老兵甚至親自來拍攝現場,還讓家屬給大家送吃的。暖心啊……但結果是,戲拍完了卻沒有人要。”
讓張國立無奈的是,《原鄉》被拒絕的原因竟是“題材太陳舊”“沒人愛看”。事實上,這一題材從未有人涉足。在他的一番努力之下,這部關乎兩岸關系的大戲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重視,歷經周折之后終得以登上熒屏,甫一面世,便奪得包括飛天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在內的多項大獎。
然而此時的張國立,竟不知是該歡喜,還是自嘲。
“電視臺是我們電視人的終端平臺。如果平臺出了問題,我們創作者拍得再好也沒用。”張國立明白,現在是一個收視率稱王稱霸的時代。嚴肅的題材被迫和娛樂至死的玄幻、架空、盜墓等站到同一個擂臺上,往往只能慘淡收場。
他為自己作品的遇冷而嘆惋,也為同行的遭遇抱不平。趙冬苓那部講述國民覺醒的劇本《南京淪陷》,至今無人投拍,甚至在南京大屠殺公祭的第一年也遭拒絕……講到此處,他神色凝重。
在那一刻,身為“電視人”的張國立,獲得了一種超然于演員和導演的視角,舉目所及,是對一個民族和國家文化命運的憂心。
“我們的年輕人都成了美劇、韓劇、日劇的粉絲,倘有人站出來說一句公道話,就可能受到無情的輿論攻擊。長此以往,誰還關心我們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張國立擲地有聲地說。
讓他慶幸的是,這次文代會上,“文化自信”已躍升為第一關鍵詞。“要文化自信,而非收視自信”,人前的他難掩自己的欣慰。在新的一年,他希望能借著這股東風走下去,無論做導演也好,當演員也罷,走得“有自信”“有底氣”比什么都重要。
“我現在的一切都是電視給的,也期望回報給這個行當的是真正的精品。對電視劇,我是認真的。”張國立說。(魯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