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童子心,襟懷孺子牛” ——樊發稼先生80華誕暨兒童文學創作60周年研討會側記
“發哥” 80歲了。
此“發哥”不是周潤發的“發” ,而是樊發稼的“發” ,人亦稱“發哥” 。
他是兒童文學作家、理論家,一輩子筆耕不輟,著作等身, 70多歲時還學會了打字寫博客,幾天一更新甚至一天幾更新,令后生們嘆服。電視劇《北平無戰事》熱播時,他的詩歌《雪朝》還一度被誤作朱自清的作品用作主題曲,后維權成功。晚年的他還與一份報紙相遇,即《中國藝術報》 ,稱其為“一切文藝家必讀的報紙” 。80歲,“發哥”的精彩,還在路上。
這一天,他穿上了許久不穿的西裝,打上橘色領帶,迎接他的一眾老朋友們。新年伊始,北京時代華文書局不僅出版了樊發稼兒童文學精品系列圖書, 《小娃娃的歌》 《花花旅行筆記》 《故鄉的蘆葦》《追求兒童文學的永恒》 ,將他在兒童詩歌、童話寓言、散文隨筆、理論評論四個方面的成就一一展現, 1月15日,還在京舉辦祝賀樊發稼先生80華誕暨兒童文學創作60周年研討會。束沛德、金波、莊之明、海飛、張錦貽、韋葦、王泉根、曹文軒、張之路、李東華、尹世霖、馬光復、安武林、李珊珊、孫衛衛、余途、左昡、刷刷、陳文瑛等老中青三代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及許正明、沈瑞祥、吳泰昌、曾鎮南、白燁、任紅等文學評論家、科學家出席共賀,高洪波、張炯等也為他撰寫了壽聯、詩詞。這些人里,有的是“發哥”的小學、大學同學,有的是同行、同事,都是多年故交摯友。
樊發稼第一次向報刊投稿,是1951年, 14歲。那時是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運動正熱的時候,他看到報紙文章后面有的注明了“本文稿費捐獻”字樣,去問老師,才知道作者投稿發表后會有一筆稿酬。他也很想為捐獻飛機大炮作點小小貢獻,但家境窘迫,于是便開始投稿,雖然沒被刊發,也沒“捐獻”成,卻由此開啟了創作人生。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這完全是真心話,心里話。 ”樊發稼說。他原來是一個村童,按照家長設計的人生道路,本來是當學徒工,然后回老家買地蓋房娶媳婦。但新中國的成立改變了他的一生。他讀了中學,考上上海外國語學院,在機關工作之余創作, 1980年43歲時又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步步成長為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出版著作80余部,見證著新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
他屬牛,“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牛。兒童文學作家、中國少兒新聞出版總社原副總編輯莊之明為他撰壽聯:“八十童子心,襟懷孺子牛。 ”兒童文學作家、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金波說他是兒童文學界的“老黃牛”“勞動模范” 。他寫給小娃娃的歌,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生命不息,創作不止,更是收獲廣泛贊譽與各種獎項;更重要的是,他用他的評論之筆,扶老攜幼,慧眼識人識文,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兒童文學作家的信心;在人們都以為“外國的月亮更圓”而貶低中國兒童文學時,他為中國兒童原創文學作品鼓與呼;在中國作協兒委會、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的工作,多次擔任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五個一工程”一本好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大獎評委,也實打實地推動了更多優秀兒童文學作者與作品的出現。而今,中國兒童文學事業蓬勃發展,有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和作品,印證著樊發稼對中國兒童文學的判斷。不久前,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軒還獲得了有“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安徒生獎。上世紀80年代曹文軒初進入兒童文學界時有很多新的見解,很多人并不接受,樊發稼撰寫評論文章給予他客觀而肯定的評價。今天,曹文軒深情感嘆“他始終是我心中的恩人” ,又說“中國兒童文學要記住發稼先生的恩情” ,此言不虛。
文如其人,為文童心常駐,秉筆直言,為人亦率真熱誠,發自本心。時代出版公司副總經理、北京時代華文書局董事長韓進說,真,是樊發稼人格魅力的靈魂。金波講兩人交往趣事,“相識四十載,與君相攜手。一生為兒童,甘苦在心頭。 ”上世紀90年代,兩人多信件交流,金母生病,樊發稼信中多次提及:“金波,如需要錢,就說話。 ”后來見面,金波開玩笑問“你有多少錢? ”樊發稼伸出巴掌翻了翻。“到底是五千還是五萬,他也沒說。那時候萬元戶已經很了不起了。 ”談起往事云淡風輕,引發大家陣陣笑聲,其中情誼卻已感染眾人。
高洪波為樊發稼撰詩稱:發稼八秩后稱翁,心中常駐老兒童。文壇輕祭誅仙筆,墨氣如云蓋群峰。冰心曾說:生命從八十歲開始。愿這位八十歲的“老兒童” ,繼續以誅仙妙筆,揮灑出更加精彩的新的人生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