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刊》創刊6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1月23日,《詩刊》創刊6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王紀國 攝
1月23日,《詩刊》創刊6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王紀國 攝
1月23日,《詩刊》創刊6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王紀國 攝
2017年是《詩刊》創刊60周年。六十載春華秋實,這份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份詩歌刊物,謳歌人民創造生活,見證偉大時代發展,走過了光榮而不平凡的歷程。中央領導同志對《詩刊》創刊60周年十分重視和關心,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同志專門打電話,對《詩刊》創刊6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同志也祝賀《詩刊》創刊60周年,他指出,《詩刊》是引領中國詩歌創作的一面旗幟。創刊60年來,刊發了一大批高品質、有影響的優秀作品,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詩人,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希望《詩刊》社的同志們發揚光榮傳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黨的文藝方針,堅守高質量的辦刊標準,推出更多精品力作,用豐沛的詩情、高尚的詩意和多彩的詩句,抒寫屬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宏偉詩篇。
1月23日,《詩刊》創刊6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錢小芊出席座談會并講話。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主持會議。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高洪波等出席。
錢小芊代表中國作協和鐵凝主席,向《詩刊》創刊6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向所有關心、支持《詩刊》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謝,向全國的詩人致以節日的祝賀和崇高的敬意。錢小芊指出,黨中央對文學事業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時代發展對文藝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刻回答事關我國文藝事業長遠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文藝發展規律,鼓勵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同黨和人民一道,努力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文藝思想,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文藝方針和文藝工作的決策部署,努力推動文學事業和詩歌創作健康發展。
錢小芊說,詩歌是人類精神創造的重要形式,是文學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詩歌歷來生動地體現著民族精神,詩人歷來最敏感、最熱情,古往今來的優秀詩人,大都得風氣之先、引領時代風尚。我國素來以詩的國度著稱,從《詩經》《離騷》,唐詩宋詞,到百年來的新詩,形成了極為深厚的偉大傳統。要堅定文化自信,繼承發揚優良傳統,以更多為國家立心、為民族鑄魂的詩歌作品振奮民族精神,高揚時代之聲、愛國之聲、人民之聲主旋律。多刊載唱響祖國頌、英雄頌的作品,有力激發人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要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大眾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用詩性的語言,感人的韻律發出人民之聲。要堅持高品質、高品位、高質量,推出更多留得下、傳得開、叫得響的詩歌作品。提高原創力,拓展詩歌的題材、內容、形式和手法,在提升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品格上多下功夫。穩住心神,甘于寂寞,精益求精,發揮好詩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錢小芊指出,《詩刊》要堅守藝術理想,始終把社會價值和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要提高原創力,拓展詩歌的題材、內容、形式和手法,在提升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品格上多下功夫。詩人要邁出書齋閣樓,走出方寸天地,走到社會和人民群眾中去,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經過對生活的提煉、對生活的生動表達,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用博大的胸懷擁抱時代,用深邃的目光觀察生活,把優秀的作品展現給社會、呈現給人民。要積極吸收借鑒、推陳出新,煥發古體詩的時代光彩。真正做到辦刊有責、辦刊負責,高門檻、嚴把關,強化品位意識、質量意識,發揮好詩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錢小芊說,要為詩人與社會的交流搭建平臺,為詩人成長成才創造機會。進一步豐富人才培養方式,通過多種形式吸引青年、培養青年。引導青年詩人愛我們的黨愛我們的國家,展現向上向善、樂觀積極和充滿理想的精神風貌,引導青年詩人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藝術訓練,在創作實踐中提高學養、涵養、修養。要加強詩歌理論批評工作,引導青年詩人增強文化使命感、創新責任感,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的實踐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要銳意創新,開拓全媒體時代《詩刊》事業新局面。聚焦編輯的文化素質、審美水平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全方位提高編輯業務水平。抓住文學期刊“回暖”的大好機遇,乘勢而上,開拓進取,讓《詩刊》各項事業邁上新臺階。結合網絡發展,研究新媒體規律,拓展渠道、創新思路,實現刊物新的發展。加強刊物新媒體建設,積極利用各種方式,打造符合刊物特點的新媒體平臺,為詩歌傳播插上翅膀,不斷提高刊物的社會影響力。
《詩刊》常務副主編商震匯報了《詩刊》近年來的發展情況。《詩刊》原主編葉延濱,詩人李松濤,評論家駱寒超,詩人曉雪、劉立云、玉珍等先后發言。大家從各自的角度,深情回望自己與《詩刊》一同走過的難忘的歲月,探討詩歌創作藝術和詩歌理論評論,對這份重要而特殊的詩歌刊物寄予新的期待。大家談到,自創刊以來,《詩刊》一直堅持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步,刊發了許多載入中國當代文學史的詩歌作品,發現、培養了一大批杰出的詩人,引領詩歌創作發展。可以說,《詩刊》60年的發展見證了我國當代詩歌的繁榮發展,《詩刊》已經成為我國廣大詩人和詩歌愛好者的精神家園。大家希望《詩刊》在新的歷史時期,以詩鑄魂,引領風尚,薪傳中國詩歌藝術傳統,以更多優秀的詩篇,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評論家代表鄭欣淼、屠岸、朱增泉、岳宣義、謝冕、吳思敬、李少君、黃亞洲、金哲、丁國成、趙振江、王石祥、查干、朱先樹、寇宗鄂、龍漢山、張建中、黃怒波、劉福春、歐陽江河、王家新、郁蔥等出席座談會,中國作協各單位各部門負責人,《詩刊》部分老領導老前輩及全體工作人員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