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年的“幸福沙漠”文明
刻銘銅板(卡耶特法奧,瓦德神廟出土,約公元前1-公元1世紀)沙特國王大學考古系藏
金面具(泰伊,泰爾薩亞出土,公元1世紀)沙特國家博物館藏
在阿拉伯語中,“沙特”的意思是“幸?!?,“阿拉伯”則代表“沙漠” ,更多人對這片“幸福沙漠”的印象是“富得流油” ,卻忽視了這片古老土地的燦爛文明。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首次以展陳沙特古代文物的形式向中國觀眾揭開阿拉伯文明的神秘面紗。展覽將持續至明年3月19日。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沙特王國在阿拉伯半島開展了廣泛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在考古學家們的努力之下,一批批重要的考古發現從沙漠荒丘中揭示出來,一件件珍貴的古代遺產得以重見天日。本次由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沙特旅游與民族遺產總機構共同主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覽共展出沙特阿拉伯王國博物館珍藏的出土文物466件(組) ,對迄今發現的沙特境內的古代考古學文化進行了全景式的展示和呈現。
據中方策展人翟勝利介紹,這些珍貴文物幾乎每一件都是代表阿拉伯文明、難得一見的珍品。自石器時代開始,經史前時期、前伊斯蘭時期、伊斯蘭時期,直至近現代沙特王國的誕生,展覽全面反映了沙特境內古代伊斯蘭文明和沙特阿拉伯本土考古學文化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展覽中的大量文物出土于阿拉伯半島歷代香料之路、朝圣之路沿線,堪稱阿拉伯本土文化與東、西方文化之間交流和互動的重要物證,其中不乏震驚世人的發現。
在展覽的“史前時期的考古發現”中,一件石馬十分考究。有考古學家認為,這匹馬的肩部突脊裝飾其實是早期的韁繩,是馬被馴化的證據之一。此前普遍的說法認為馬的馴化起源自大約6000年前的歐亞大陸草原,這一文物的出土很可能會改變人們對于馬的馴化歷史的認識。對于人類而言,阿拉伯半島的生存條件可謂嚴酷,大部分地區常年處于熱帶沙漠氣候的影響之下。然而,石制工具、武器等上百萬年以來阿拉伯半島上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存,昭示這里有著足夠悠久的古代文化傳統。
以展示歐拉、泰馬等阿拉伯西北部綠洲發現的雕像、石碑等歷史文物為主的“歐拉與泰馬的考古發現” ,讓觀眾有機會領略到納巴泰古代文明的傳奇風采。歐拉、泰馬曾是香料之路的必經之地,阿拉伯北部通往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以及通往埃及、地中海東部的商路,都交匯于此。在當地部族的經營下,歐拉、泰馬相繼發展成為阿拉伯北部的區域文化中心。
進入伊斯蘭時期之后,麥加、麥地那等宗教圣地更是長期吸引著全世界廣大信徒前來朝圣,人們對于阿拉伯半島有了更多的想象和神往。麥加周邊地區發現的一系列考古遺存,讓人們看到了伊斯蘭宗教信仰對阿拉伯半島產生的巨大影響。近現代時期,沙特阿拉伯王國的形成,則實現了宗教與世俗政治的理想結合,為這里帶來了長久的和平與發展。展覽中的“麥加與朝圣”板塊記錄了公元6世紀至公元7世紀朝圣之路上的歷史。這個時期內,伊斯蘭信仰在阿拉伯半島之外得到迅速發展。為了便于日益增多的信徒前往麥加朝圣,必須開拓更多通暢便利的朝圣路線,此前連接半島內外的商旅之路往往被改造成了通往圣地的朝圣之路。長此以往,在一些重要的朝圣之路上,驛站、水井、物資補給中心等設施也得以發展。
沙特旅游和民族遺產總機構主席蘇爾坦親王表示,沙特阿拉伯從未離開過世界歷史的視線,沙特阿拉伯在經濟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有著燦爛無比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