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文藝思潮與文藝實踐的反思 ——《新時期文藝思潮概覽》辨析
《新時期文藝思潮概覽》以“歷史觀點與邏輯觀點的統一”為原則,以“美學的與歷史的觀點的統一”為研究方法的特點,強化了方法論意識與問題化意識
新時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轉型的歷史新起點,具有承上啟下的里程碑式的意義。新時期文藝就成為這段歷史時期的有力見證。《新時期文藝思潮概覽》(中國文聯出版社),是一部40余萬字厚重的理論著作,為我們構建了新時期以來文藝發展的全景式立體畫卷,充分凸顯了該研究以“歷史觀點與邏輯觀點的統一”為原則,以“美學的與歷史的觀點的統一”為研究方法的特點,強化了方法論意識與問題化意識。
《新時期文藝思潮概覽》為了全方位展現新時期以來文藝發展的整體面貌,沒有僅僅局限于文藝思潮的意識形態論述,而是將文藝思潮、文藝理論、文藝創作與批評等不同層次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概覽的特色。《新時期文藝思潮概覽》還較好地解決了團隊研究成員的學科優勢互補問題,實現了“大藝術學”的綜合與整合。本書涵蓋了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曲藝等藝術門類,研究視野既有形而上的學理思辨,亦有契合具體藝術門類的形而下的把脈,更有整個文學藝術發展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框架的構建。因此,整個研究從宏觀、中觀與微觀三個邏輯層次論述了新時期以來文學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同時,又能從不同門類的藝術發展的現實實際出發探究其演變軌跡、內在的邏輯性與外化的呈現狀態,讓我們不僅可以清晰地把握文學藝術走過的新時期歷程,同時也能從更高的全局性視角俯瞰文藝與轉型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全書從宏觀框架審視,具體到每個不同的藝術門類,又從該藝術的歷史嬗變概貌、主要發展狀態及其分類、特征出發,論證焦點的產生、推進、結果與影響,并且置于藝術歷史長河之中給予比較客觀的評價,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幅又一幅具體藝術的概覽圖景。因此,《新時期文藝思潮概覽》可以成為我們研究新時期以來文學藝術的頗有價值的文獻。
此外,書稿的撰寫始終遵循了“歷史觀點與邏輯觀點的統一”的原則,具有深厚的歷史感。一種文藝思潮的產生與發展必然同其所處時代的社會歷史密切相關,在論述文藝的社會功能方面,研究者“歷史地”看問題,既不一味闡說溢美之詞,也沒有簡單地予以全盤否定。譬如,在闡述新時期的文學思潮向西方借鑒問題時,就比較中肯地評價東西方文藝思潮的各自特點:西方文論追求系統化、體系化與形而上,而中國詩學重經驗、重感悟、重文藝實踐,兩者各有千秋,本書提出了兼容并蓄、綜合互補的方法論建議,簡明扼要。
《新時期文藝思潮概覽》既堅持了方法論意識,又突出了問題意識。問題意識的強化使得理論研究目標明確,有利于根據研究對象選擇適合的方法;科學的方法論的選擇與運用則可以精確地圈定問題域進而有效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新時期文藝思潮概覽》以新時期文藝思潮為問題域,牢牢鎖定這一核心范疇,以不同的文學藝術門類以及具體的文藝樣式特點為基點,又分解為諸如歷史原因、藝術自身發展邏輯、呈現形態、基本特征、是非功過評價等一個又一個具體問題。譬如認為傷痕文學的價值在于“呼喚作家重拾起久違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真誠地關愛老百姓,唯有如此文學才可能重新獲得生命”。可以說,該作的理論體系科學,布局合理,行文推進環環相扣,既有中國社會歷史的廣闊視野背景,又體現文學藝術自身運行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且把社會歷史的背景實體化為文學藝術的內質,同時又把文學藝術的“自轉”納入社會歷史的滾滾洪流之中。當然,該作并非完璧無瑕。由于是眾人合作的結晶,在撰寫風格等方面存在差異,影響整體一致性“概覽”,有的藝術門類的闡述顯得流于表層的“述”,缺乏深度有力的“論”。
新時期文藝的回顧與反思,既是對以往成敗得失的總結,更可以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正確引導文藝活動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在這個意義上,《新時期文藝思潮概覽》會發揮自己的理論作用,留下應有的時代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