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
文冠果果實
文冠果果花
文冠果果籽
一
該有一把年紀了吧——那棵古樹虬枝錯落,怪影參差。遠看,若赤腳老龍盤踞樹干;近觀,又似黑鱗巨蟒翹首云端。有道是:誰將黑墨灑樹梢,疑似群鴉落樹頂——用施耐庵的語言描述,那棵樹也許最接近準確了。冷風嗖嗖地割著臉,劉書田禁不住縮了縮脖子,然后彎腰用鎬頭刨出地里半截白蘿卜,扔進筐里。他直起腰,覷了一眼那棵古樹,把鎬頭戳在墻角。
劉段寨被徹底遺忘了。如果不是那棵古樹,沒人會把劉段寨當回事的。它不過是華北大平原上一個點兒,沒有轟動一時的新聞發生。經過的人不會留意。不經過的人,就更不會留意了。
劉段寨現有119戶人家,495口人。其他活物,諸如雞鴨豬狗驢馬牛羊之類,沒人數過,估計要比人口多得多。地呢,977畝,種啥長啥。啥也不種,就長草。瘋長。雖說地不算活物,但所有活物都是從地里生長出來的呢。
樹,也是地里長出的活物。村民劉書田家那棵古樹,樹齡超過200年了。此樹年年開花,年年結果。劉書田不知其為何樹,劉書田問爸爸,爸爸搖搖頭。問爺爺,當時一臉皺紋,眼皮耷拉,一張嘴巴就露出僅剩的一顆牙齒的爺爺正在瞇眼看樹上一只鳥,爺爺嗚嚕了一句,劉書田卻沒聽清。劉書田的爺爺活了83歲,臨咽氣前指了指那棵樹,嗚嚕嗚嚕又說了幾句,可是劉書田還是沒聽清楚。或許,不是劉書田沒聽清楚,而是爺爺壓根兒就說不清楚呢。
后來,縣里招商引資,劉書田打死都不會想到這事跟土里刨食的自己能搭上什么關系。隨著一個叫李高英的老板落戶劉段寨村西,劉書田和那棵古樹的命運也徹底改變了。
李高英是一位專門從事文冠果種植的企業家,生產經營的“華耀”文冠果油和文冠果茶近年在中國北方廣大地區聲名鵲起。李高英的文冠果種植基地——潤升生態園離劉書田家僅僅900米。劉書田到李高英的潤升生態園打工時才知曉,自己家的那棵古樹叫文冠果。因為潤升生態園里種的那些樹,開的花,結的果,跟他家里那棵一模一樣。
縣林業局來專家鑒定,果然是文冠果。
之前,劉書田家的廚房排煙口正對著那棵古樹,長年累月把樹干熏得烏黑烏黑了。專家建議,對此樹要采取保護措施,廚房排煙口要移走,樹體要用木柵欄圍起來,要定期給它施肥澆水。劉書田瞪大眼睛聽得仔細,日后對這棵古樹照料得也格外仔細。
那些老房子破敗了,還可以重修,可這棵古樹要是沒了,卻是無法復制的。事實上,對這棵古樹李高英比劉書田還上心。他隔三差五就過來看看,也不言語。心里想什么呢?無人知。
二
一個初冬的早晨,我去看了那棵古樹。
村路七拐八拐,把我們懵懵懂懂地引向了劉書田家,引向了那棵樹。那棵樹的樹干表皮堅硬無比,如鋼賽鐵。樹干并不通直,先左旋后右旋,然后左右搖擺著直直向上,再分成三個杈子,一個杈子向著東南,一個杈子向著東北,一個杈子向著西南,在空中的某個部位又收攏了,向著一起聚集,然后又各自隨意地拋出弧線。黑色的已經炸裂了的果子掛在樹梢,在瑟瑟的風中,顯得有些冷清。其中一段側枝已經干枯了,一只僵死的蟬趴在上面,與時間融于一體了。
此樹誰人栽?據說,劉大觀也。當然,尚須進一步考證。劉大觀何人?清代詩人、學者,曾任山西布政使(相當于現在的省財政廳長),兼任晉、陜、豫三省鹽務官。劉大觀的出生地距此10公里,謂之邱北鎮。劉大觀退休后,客居濟源,纂修《濟源縣志》。相當于縣志主編吧。
劉大觀一生敬仰段干木。段干木是戰國著名賢士,才華橫溢,但一生卻從不為官。段干木本名李克,封于段,為干木大夫,故稱段干木。他本人出生于山西運城安邑鎮,但他的祖籍是今天的河北邱縣劉段寨。據縣志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在郝段寨(后又分出劉段寨)一座廢棄寺廟的東墻里發現了一塊碑,碑上刻著五個字:段干木故里。
當時,段干木的許多同學都出任了魏國的高官,只有他是個閑人。魏文侯的弟弟魏成子極力向魏文侯推舉段干木做宰相。魏文侯月夜登門拜訪,段干木遵從“不為臣不見諸侯”的古訓,越墻逃跑,避之。
魏文侯求賢若渴,每過段干木家門,扶軾致敬,以示其誠。終于魏文侯的舉動感動了段干木,后得以相見。二人徹夜長談,“立倦而不敢息”。所談均為國家大政方略,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其間,車夫不解,問其故,魏文侯曰:“我富于勢,干木富于義?!背烧Z“干木富義”,即源于此。后來,秦國欲伐魏國,出兵至陽狐。有人勸秦王說:“魏君禮賢下士,有段干木輔佐朝政,國人上下團結一致,萬萬不可輕舉妄動?!鼻赝跛焱V箤ξ簢帽?。魏文侯在位50余年,首霸中原,開創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這與段干木的輔佐安邦有很大關系。段干木原是驢馬交易市場上的經紀人,后求學拜師子夏。子夏是誰?孔子的學生,也就是說段干木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或許,在“學而優則仕”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段干木是一個另類了。
劉大觀從段干木的出生地移植來一棵文冠果栽于此地,一定是別具深意的。
樹,承載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敬仰和懷念。
樹,承載著久遠年代里的故事和傳說。
三
文冠果,因其果皮在欲裂未裂之時,三瓣或四瓣的外形酷似舊時文官的官帽,故而得名。
作為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文冠果有“北方油茶”之稱,為落葉小喬木或灌木,產于我國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區,耐嚴寒,耐干旱,耐瘠薄。它為深根性樹種,主根深長,側根發達。作為食用油,文冠果油的品質甚好,常溫下油品清亮,淡黃色,透明,無雜質,氣味芳香。
著名蒙醫池松泉被譽為“文冠果郎中”。他有六代行醫經驗,醫術在內蒙古草原及晉北、遼西等北方地區聞名遐邇。他炮制的多味蒙藥,勁兒猛,威力強,效果好。其中的秘密之一,就是將文冠果油的某些成分巧妙入藥了。
文冠果專家喬洪志告訴我,文冠油有降血脂降血壓的功效。他說,文冠果油是目前已知主要食用油中惟一含有神經酸的油脂。神經酸是能夠改善血液微循環的東西,通絡化栓,可消減血管內的各種栓子,具有恢復神經末梢活性、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和發育功能,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老年癡呆癥等疾病的發生。還能提高記憶力,促進嬰幼兒大腦發育。
上世紀70年代,五顏六色的票證是無數中國家庭的“重要財產”。買糧要糧票,買布要布票,買肉要肉票,甚至,買火柴也要票。食用油憑油票每人每月只供應4兩。這點油當然是不夠吃了。不夠吃怎么辦?買肉煉油來補充。肉也是需要憑票供應的——每人每月半斤。于是,肥膘肉成了那個年代最搶手的肉。肥膘肉以指論等級。一指膘的肉最差;二指膘的中下等;三指膘的,算是中等;四指膘的,算是好肉;一巴掌寬的肥膘肉,那才是最好的肉呢。如果誰家能買到這樣的肉,全家人會興奮很多天。
肥膘肉煉油,那感覺一個字:美。
“美”字的構成是“羊”和“大”。羊大為美。實際上,大就是肥。肥者,脂多也。脂多者,油大也。長期以來,中國人飲食以多放油為味美,以多放油為慷慨。當無油可放時,整個社會就變得相當糟糕了。
最初的食用油都是動物油,被稱為“膏”或“脂”。植物油的出現跟后來的人口增多有很大關系。北魏的《齊民要術》記錄了五種油料作物:芝麻、大麻、蕪菁、荏子和烏桕。宋代則增加了紅藍花、蒼耳子、杏仁、桐子、油菜籽和大豆。明代的《天工開物》記載了茶子,即油茶籽——“茶子每石得油一十五斤。油味似豬脂,甚美。其枯可種火及毒魚用?!笔窃缦鹊闹亓繂挝?,一石為500斤,現在很少用了。除油茶籽外,《天工開物》還增加了蘿卜籽、白菜籽、蘇麻、莧菜籽、蓖麻籽、冬青籽和樟樹籽可用于榨油。清代又增加了向日葵和花生。而榨油的作物,用得最多的是芝麻、大豆、油菜籽和花生。
在我國北方農村,老百姓食用油主要還是豬油。豬油,民間又稱“葷油”、“大油”。中國舊式家庭中,幾乎家家都有豬油罐。豬油罐中豬油的多少,是一個家庭日子過得是否富足的標志。
我父親是個木匠,常外出做工(那時還沒有“打工”這個詞)。臨出門前,母親總要往一個玻璃罐頭瓶子里裝兩勺豬油,外加一瓶炒鹽豆,給父親帶上。母親說,干木匠活兒耗力氣,光吃窩頭啃咸菜疙瘩不行。父親埋頭整理著錛鑿斧鋸,不言語。
我在旁邊看著那玻璃罐頭瓶子里的白生生的豬油,饞涎欲滴。那時饑腸轆轆的我,只有七八歲。母親便將豬油中的油滋了(油渣)剜出幾粒,放進我的嘴里。我咂吧著,啊呀呀!那實在是人間最美最美的美味啊!
事實上,食用油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產什么油吃什么油,當地土著的油料作物左右著人們的吃油習慣。東北、山東、河南、河北人多半吃豆油、花生油。安徽、浙江、四川、重慶、江蘇人主要吃菜籽油。湖南、江西、貴州和廣西等地的人吃茶油多些。而湘、川、鄂、黔四省的交界處,是土家、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區盛產茶油,人們主要是吃茶油。然而,文冠果油卻不是尋常人家頓頓可以吃的,依舊是一種健康的“奢侈”。
油是動力之源,能量之本。食用油的問題既關乎個體生命的健康,也關乎民族未來的命運。
四
古代典籍中,對文冠果的記述多有閃爍。
早在5000年前,文冠果就被先人所認識?!渡褶r本草經》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文冠果而鮮之。久服百病不侵?!?/p>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把文冠果又稱文光果,云:“性甘平,無毒,涸黃水與血栓。肉味如栗,益氣,潤五臟,安神養血生肌,久服輕健,百年不老。樹枝煎熬膏藥,祛風濕,強筋骨?!?/p>
明代陳吳子(又名扶搖)所著《花鏡》中對文冠果樹的外觀、脾性、果實形態及其內部構造也作了詳盡的描述。
無法繞開徐光啟。他在《農政全書》寫道:“文冠果生鄭州南荒野間,陜西人呼為崖木瓜,樹高丈余,葉似榆葉而狹小,又似茱萸葉而細長。花開仿佛似藤花而色白,穗長四至五寸。結實狀似枳谷而三瓣,中有子二十余顆,如皂角子。子中瓤如栗子,葉微淡,又似米面,葉甘可食。其花瓣甜,其葉微苦?!?/p>
舊時,北方寺廟院落里常廣植文冠果。這是因為,在蒙古喇嘛教中,視文冠果為神樹。寺廟里的喇嘛用文冠果油點長明燈,以示佛光普照,神燈長明。文冠果油燃勁兒足,燃燒充分,燈光明亮,可長燃不滅。且油煙小,不熏神像,異常干凈。作為食用油,它還是喇嘛、道長、方丈等高級僧侶的專用品。
篤——篤——篤,寺廟里,小和尚手拿木棒敲擊的木魚,也是用文冠果木制成的。文冠果木魚聲音渾厚,不脆,不尖,不刁,不軟,能撫慰內心的沖動和不安。正是求佛者內心所需要的。
北方農村,老人的煙袋桿也有用文冠果木制作的。嚴冬季節,老人們坐在炕上,圍著火盆,叼著長桿煙袋,吧唧吧唧吸上幾口,在煙霧繚繞中,拉著家長里短。舒坦。
早年間,鄉間用文冠果木制成木老虎玩具更是常見。一根紅頭繩,一端系在木老虎的脖子上,另一端系在小娃娃的腰上。據說,文冠果木老虎有驅鬼辟邪的功能。小娃娃如有頭痛發燒的情況,就將小老虎放在鍋里用水煮,煮過的水再給小娃娃喝下去,不消兩個時辰,癥狀就會減輕。也許,這就是民間對文冠果藥用價值的樸素認識吧。
文冠果的名字吉祥,有官運亨通的寓意。晉西北,農家喜歡把文冠果栽在窯洞的腦畔上,秋季,文冠果成熟時,果子就會落下來——討個“文官入院”、“文曲星降臨”的好彩頭。
在古代文官制度中,官員穿什么顏色的官袍是有規矩的。依據什么呢?正是按照文冠果開花變色的次序穿袍,以此區分官階的大小?!扼韵獫O隱叢》記載:“貢士舉院,其地棲廣勇故營地,有文冠花一株,花初開白,次綠次緋次紫?;萁浤辏案e院,花再生。今欄檻當庭,尤為茂盛。”
宋代,文官著袍,等級最低的著白袍,次著綠袍,再著紅袍,官階最大的才著紫袍??梢?,當時文官穿袍的等級正是依據文冠果花色的變化而晉級的。
——白綠紅紫——次序一點不能亂。
五
上世紀70年代,江青喜歡文冠果,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幾乎人人皆知。江青之所以對文冠果情有獨鐘,是緣于金日成贈送的文冠果果仁,她食用后就喜歡上了。從此,她的身邊常備一個果盒,里面裝的多半都是炒熟的文冠果果仁。
經專家論證后,當時的林業部很快選擇不同干旱和半干旱條件的地區陜北志丹、遼西建平、內蒙古赤峰培育種植。此外,河北張家口地區、甘肅河西走廊、青海溫水流域、新疆石河子、山東濟寧和萊蕪、黑龍江西部地區也引種成功。全國種植文冠果面積最大的一片在內蒙古赤峰翁牛特旗,有十幾萬畝。翁牛特旗的北大廟有一棵300年的文冠果古樹,至今枝繁葉茂,每年都產果實二三十公斤。據說,最初是廟里的喇嘛種植的。赤峰的古樹專家張書理曾用微信發來那棵樹的照片,我看后感慨不已。在那個年代,翁牛特旗出產的文冠果籽粒幾乎全部被當作種子銷往全國各地了。至上世紀70年代末,全國文冠果總面積已達70萬畝。當時,一部科教電視短片《文冠果》風靡全國。在虎頭山上,江青還種了一些文冠果,至今保存下來的有30多棵。那些樹的樹勢很旺,年年開花年年結果。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毛澤東宴請尼克松時的幾款家庭菜,就是江青叮囑廚師專門用翁牛特旗的文冠果油烹制的。尼克松及其夫人食用后,甚歡喜。尼克松訪華結束時,作為國禮,毛澤東還特意送給他兩株文冠果樹苗。回國后,尼克松把樹苗栽在什么地方?活了嗎?如今長勢怎樣?不得而知。
然而,“文革”結束后,文冠果的厄運也隨之降臨了——大片大片的文冠果被連根刨掉了。文冠果的面積巨減,幾年時間全國的文冠果就不到10萬畝了。文冠果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被歷史遺忘在荒野中了。
文冠果有“千花一果”之說。什么意思呢?——從生物學特性上看,文冠果雖然開花很多,但受孕的花卻數量極少。因此,果實的產量也就低了。
文冠果樹上結的果子很像棉桃,掰開果皮,里面全是種子,用手一捏就能擠出油來,1斤果仁能榨出6兩油之多。與大豆、花生等油料比較一下就清楚了——1斤大豆能榨出2兩油,1斤花生能榨出4兩油。如果把果仁串在一起燒的話,一點火就會迅速燃燒起來,可見文冠果果仁所含的油實在是多。不過,西北人習慣稱其為木瓜,也叫崖木瓜。文冠果不與糧食作物爭地,在土地瘠薄的山區,甚至石頭縫里也能頑強地生長。文冠果結果早,收益長。一般3年就掛果了,10年左右就進入盛果期了,二三百年的文冠果樹照樣結果。故此,北方老百姓稱其為“鐵桿莊稼”。
近些年,文冠果產業為農民脫貧致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助力作用。國家扶貧發展中心主任陳武明說,退耕還林助力精準扶貧,關鍵是要選準一個好的樹種。在北方貧困地區,大力發展文冠果等木本油料是貧困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提高財政收入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國家糧食局研究員丁聲俊撰文說,發展文冠果等木本油料是保障國家糧油安全,優化食用油結構的好項目,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廣闊的產業化發展前景。陜北佳縣的朋友辛耀峰告訴我,黃河岸邊的佳縣將在未來5年內全力打造文冠果和油用牡丹10萬畝基地,采用文冠果與牡丹套種的模式,確?!吧厦嬉煌坝?,下面一桶油”。我聽了辛耀峰這番話頗有些興奮——佳縣可是那個叫李有源的農民放聲歌唱《東方紅》的地方啊!
目前,我國食用植物油消費量每年超過3000萬噸,而國產只能解決1000萬噸,六成以上需要進口。對于缺油比缺糧還嚴重的中國來說,大力發展文冠果是一種遠見。
六
李高英,1969年9月15日出生,農人的后代。屬雞,卻是木命。有人跟他開玩笑說,木命就是種樹的命。他有些靦腆地摸摸自己的頭發,只是笑,不言語。事實上,他已經在邯鄲邱縣和其他一些地方種了幾千畝文冠果了。他還要去內蒙古、山西、陜西、青海、甘肅等地種植。生命不息,種樹不止。
他的眼光好遠——他要把劉段寨那棵文冠果古樹好好保護起來,還要打造一處人文森林公園。事實上,他已經在生態園里建起一座文冠果文化展覽館,里面展出的文冠果實物、產品、圖片和視頻資料等,幾乎是應有盡有。移步觀看,仿佛在時空中穿行,文冠果的前世今生,沉浮榮辱,一一在眼前得到呈現。李高英要讓潤升生態園和段干木故里及其文冠果文化,通過開展生態旅游活動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那棵文冠果古樹的根,就是劉段寨的根。古樹的年輪里,有鄉愁,有記憶,有故事。因文冠果古樹,因段干木,劉段寨才有了底氣和自信。
在文冠果古樹下凝望劉段寨,就是凝望中國呀!
李高英信心滿滿。在中國,他的名字注定要與“文冠果”三個字連在一起了。
此君話少,你問他四五句,他答一兩句。你問他一兩句,他干脆就沒話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個有大格局大目標大境界的人。酒風也實在,一仰脖兒一缸子,一仰脖兒一缸子。即便喝高了,也從不說一些氣壯山河的話??墒牵唤浺庹f過的一句話,讓我至今難以忘記。他說,文冠果的魂兒附在他的魂兒里了——我的雙眼審視著他,試圖找出他身上文冠果的基因。他是為文冠果生的嗎?
深冬的一天,李高英面帶微笑地出現在我面前。他不說話,而是悶頭煮茶。茶煮好后,讓我喝,我品了品,味道還真是很特別。他終于開腔了,說,這是他研制的一款文冠果茶,并已申報了三項國家專利,具有與文冠果油同等的功效。我慢慢端起杯子,又喝了一口,頓時胃里暖暖的了,接著,心里也暖暖的了。嗯,好茶!
其實,文冠果就是文冠果,它不過就是北方的一種木本油料植物,它的價值卻被李高英開發出來了。然而,文冠果畢竟有自己的生命節律,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你希望它流行,它不見得流行。你把它連根刨掉,可它的根卻偏偏活著。你希望它幻滅、消失,它卻四處流傳,生生不息。
文冠果更有一種堅韌的精神活著。活在大地上,也活在人的心里。
它之所以要生發出精神,是因為它需要精神的肯定和升華。成熟的季節一到,文冠果就表現出勾魂兒的魅力。它的開裂正好呈現出一個完整文官官帽的形狀;當然,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正在綻開的秘密,隨著目光一點一點上移,黑色的珍珠若隱若現,它故意不去遮蔽,隱隱約約,含蓄又俏皮。
文冠果,一度得寵,舉國種之。也一度失寵,被連根刨掉。從至高處跌落到最低處,還是那么穩健平靜,開花結果,四時不變。能風光無限,也能承受冷眼相待,唾棄謾罵。
文冠果仿佛在大地上畫了一個平面的圓,冥冥中,似乎在昭示著一種歷史的回歸,給我們留下了長長的思索。文冠果修煉了幾千年,平和地面對逆境,坦然地面對現狀,不急不躁,它終將變得更堅韌更強大。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