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西周盛世的周成王
上圖:1963年陜西寶雞出土的“何尊”,現收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下圖:“何尊”銘文中有“宅茲中國”四字,這是“中國”這個詞的首次出現,意思可能是天下之中的地方。
周朝經過周文王、周武王兩代人的努力,消滅了殘暴無道的商紂王,國家得到了壯大。周武王逝世后,尚在襁褓之中的太子姬誦即位,是為周成王。周成王是周武王和邑姜所生之子,邑姜就是周朝大功臣姜子牙的女兒。周成王有一位胞弟——唐叔虞,他是晉國的始祖,在太原的名勝“晉祠”中,就供奉著唐叔虞和他的母親邑姜的塑像。
周成王是周朝的第二位君主,據推算他公元前1042年到公元前1021年間在位。周成王即位時年齡很小,叔父周公代其攝政,這引起了管叔、蔡叔等人的猜忌。周武王伐紂后,曾讓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史記》中稱為祿父)管理商朝余民,命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輔佐武庚。管叔、蔡叔先是放出流言,說周公將不利于周成王,繼而勾結武庚發動叛亂,一些東方小國也被拉入叛亂陣營。周成王命周公統帥大軍東征,經過三年時間,終于將叛亂平定,元兇武庚被處死,主謀管叔自殺,參與者蔡叔被俘后流放。
平叛武庚之亂后,周公以周成王的名義,將商朝故地封給了平亂有功的周武王之弟康叔。周公擔心康叔年輕,在處理政事上沒有經驗,特意作了《康誥》《酒誥》《梓材》幾篇文章予以提醒,這些文章都還保存在《尚書》中。《康誥》這篇文章提醒康叔治理國家務必謹慎,應當努力探求古代明君治理國家的經驗以安定保護民眾,要慎用刑罰,廣施教化。《酒誥》則側重講述過度飲酒的危害,商紂王就是因為過度飲酒而放縱自己、不遵法度,最后引來滅身之禍。康叔聽從周公的提醒用心治國,百姓都感到和睦高興。
周公攝政的第六年,開始制禮作樂,頒布度量標準。第七年,周公還政于剛剛成年的周成王。周成王親政后,周公自覺北面就人臣之位。周成王以周公輔佐有功,將曲阜方圓七百里之地分封給周公,這就是魯國的起源。
據說在周公還政于周成王時,周公曾做《無逸》訓誡周成王,這篇保存在《尚書》中的文章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名篇。周公開篇就說:“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君子不要貪圖享樂,要先了解百姓耕種收獲的艱難,然后再去享樂,就知道百姓的痛苦了。周公歷數商朝與周朝早期歷史上的諸位君主,凡懂得百姓生活之苦的,都能久在其位、享以高壽。周公要周成王“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而要為天下蒼生的事盡心盡力,不要心血來潮地說“今天我就是想享樂一番”,這不是百姓所能答應的。周公還要求周成王面對批評,勇于反躬自省。
周成王時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完成周武王的遺命,營建了東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陽)。早在周公攝政的第五年,周成王即命召公到天下之中的洛邑實地勘察,選址建造一座新都。召公三月初五到達洛邑,初七動員當地百姓在洛河北岸測定城郭、宮室、郊廟的位置,五日內就測定完畢。十二日清晨,周公到達洛邑,進行了全面踏勘,終于選定了澗水東、瀍(音纏)水西一帶與瀍水東一帶兩個地點。周公把營建洛邑的規劃圖呈報給周成王,周成王也認為周公挑選的地點是最適合營建新都的。不久,洛邑的營建就開始了,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這年年底終于竣工了。
周成王營建的洛邑在歷史上又稱“成周”,與周文王的都城豐京(在今陜西西安)、周武王的都城鎬京(也在今陜西西安)相比,洛邑的地理位置更靠東,史書記載這是因為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方便四面八方的諸侯進獻貢物。
周公還政于周成王的那一年,在洛邑舉行了盛大的諸侯集會,天下萬邦來朝,四海方物盡獻。在這隆重的場合中,周公與周成王之間有一段對話,后來以《洛誥》為題保存在《尚書》中。周公說:“唉。你處事要能善始善終。慎重地記住諸侯們的貢獻,也要記住誰不曾來貢獻。貢獻的儀式如果不及貢獻的物品隆重,那就要算作沒來貢獻,因為這是沒有誠意的貢獻。”周成王說:“您要勉力保護我這年輕人,使我能發揚文王與武王的功業,使四方百姓能安穩定居在洛邑。”
周成王東遷的史實,不僅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當代考古發現也能夠證實。1963年,考古學家在陜西寶雞發掘出了“何尊”,其銘文中有成王“宅于成周”的記載,銘文中還有“宅茲中國”四個字,這是“中國”一詞的首次出現。“何尊”是“何”鑄造的,營建洛邑的這一年,周成王曾接見過“何”,談到了他的先父曾追隨周文王,并賞賜給他一些貝幣,“何”為了紀念此事鑄造了“何尊”。
周成王彌留之際,擔心太子姬釗不能勝任,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予以輔佐。周成王去世后,姬釗即位,是為周康王。據推算,周康王在位時間是公元前1020年到公元前996年。周康王剛即位,就宣誓要繼承周文王、周武王的偉大事業。在周康王統治時期,周朝討伐屢次來犯的“鬼方”,據出土的一件青銅器記載,周朝軍隊在一次對鬼方的戰役中俘敵一萬三千人。周成王、周康王統治期間,“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后世稱其為“成康之治”。(王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