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生:2016中國美術述評
十送紅軍(中國畫) 吳憲生作
礦山新兵 楊之光作
千年土地翻了身(油畫) 董希文作
五四運動(油畫) 周令釗作
藏族女孩(版畫) 李煥民作
維族老人之二 張延昭作
山鄉巨變(連環畫) 賀友直作
2016年是中國美術的豐收之年,也是中國美術的考驗之年。因為這一年“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完工,加上圍繞著建黨95周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所展開的創作,出現了史無前例的一大批作品,其中有很多大尺寸的作品。這些作品作為連接新中國美術傳統的主題美術創作,同時,也延伸了相關主題表現方面的寬度,其水平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在文化上投入的結果,同時,也檢驗了當前中國美術創作的整體水平,關系到對當代文化成果累積的基本判斷。因此,2016年是一個“歷史年”——“歷史”是這一年的關鍵詞。不管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古代史,還是現代中國的共產黨革命史,歷史題材所包容的歷史情境、歷史感覺、歷史趣味、歷史問題等等一直圍繞著這一年的始終。這個歷史年中有多位令人尊敬的長者去世,蓋棺論定而又成為歷史的話題;又有一些需要紀念的歷史人物,在整數周年的特別的日子里,包括展覽、研討在內的各種方式的紀念,依然在歷史的范圍內啟發了美術界新的認知。
2016年是豐富多樣的,除美術創作之外,美術展覽、美術教育、美術活動、國際交流、美術館和博物館、市場和產業、媒體和宣傳,諸多方面均各有所獲。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
美術創作工程”完工
經中宣部批準,由中國文聯、國家財政部、文化部共同主辦,中國美協承辦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歷經5年,終于在2016年11月20日于國家博物館以“中華史詩美術大展”呈現在公眾面前。此前經主辦單位組委會授權委托的專家委員會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評審驗收這批創作,并經主辦單位組委會審核批準,最終通過了146件作品。這是1949年以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組織創作,也是國家財政投入最多的一次美術創作工程,因此,受到了美術界以及社會的廣泛重視。
從整體上看這146件作品,顯現了強大的國家美術創作的整容,氣勢不凡。所有作品的尺幅都超于平常所見。而且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穿越之中,各種表現形式和語言的交匯,構成了視覺的歷史系統和圖像的歷史脈絡。作者所表現出來的精心反映到創作上,基本上可以代表每一個體的水平和能力。客觀來論,在21世紀的當下,以現有的全國力量來完成跨越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美術創作工程,是有相當難度的。因為美術隊伍的現狀就是如此,能畫畫的人很多,畫好畫的人也不少,但專門從事歷史畫創作的卻是少之又少。因此,能夠有如今的面貌,基本上在預估之中,也在期望值之內。
歷史畫的本質是畫歷史。表現歷史事件中的人和事,反映歷史事件中特定的時空關系以及歷史事件在歷史上的影響,而作為畫還應具有畫的基本的審美要求。作為歷史畫,如何處理歷史和藝術的關系,是“歷史畫”創作的一個關隘。無疑,尊重歷史是必須的前提,任何“戲說”和“戲畫”都不可取。以中國歷史發展主線為脈絡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的整體設計,在題材上擇取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有影響的歷史人物,而這一選擇是基于當下根據歷史積淀的判斷,因此,以史為重。從理論上說,沒有不可以畫的內容,但是,實際上有些題材是很難入畫的,如“二里頭文化”,現存就是遺址和考古成果,在其他闕如的情況下,顯然是有難度的。其他有關哲學家、思想家的題材,在形象表現上也是有相當大的難度。
畫歷史畫之前收集相關的文圖資料是一項基礎工作。越是時間久遠,其史料收集工作就越難,而相關的文字資料就更加語焉不詳,圖像也就越模糊;更難的是有的根本就沒有資料。面對這樣的狀況,畫家往往是借鑒今人所拍攝的影視資料,而影視劇中普遍存在的戲說,則表現為各種不負責任的服飾、道具、建筑等,包括人物形象,如此的參照就難以避免地會影響到歷史畫創作的質量。尊重歷史就必須了解歷史,研究歷史,其前提是要對歷史有興趣。如果是臨陣磨槍,以完成任務的心態而沾一點歷史的浮塵,那么,所畫可能不僅是缺少深度的問題,往往是與主題貌合神離。歷史畫的難度不在是否能夠準確地畫出與歷史相關的服飾、器具等,而在于畫出主題的深度,表現出歷史的厚度,而這對從事現實題材創作的畫家來說是難題。
歷史畫之難在表現。對于絕大多數一直從事現實題材美術創作的畫家來說,轉身到歷史畫創作中來是不容易的。在表現上,所熟悉的是現代人的生活,可以信手拈來;而表現歷史人物往往捉襟見肘。如果用畫時裝的方法畫孔子、老子、秦始皇等,那么,找不到感覺的感覺出現在畫面之上,就是一種歷史畫的尷尬。畫畫的感覺很重要,歷史畫的感覺尤為重要,這種感覺有歷史的長度,甚至有歷史塵埃的灰度。畫家的感覺是一種修養,是畫之外的一種功夫。感覺也是一種天分,需要有特別的才情。確實有這樣一種畫,只是人物換上了古裝,而其他(包括配景)則是和以往所畫一樣,新瓶裝舊酒。沒有歷史畫感覺的畫只是一張歷史題材的畫。
紀念與創作
2016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又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這是兩個有著內在關聯的紀念。因此,2015年12月,中國文聯與中國美協發布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征稿通知”,而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組織創作則在定向的美術家群體中展開,同時,文化部聯合中國美術館也在籌備紀念建黨95周年的展覽。關于“建黨”和“長征”這兩個主題的創作,是新中國美術史上長盛不衰的革命歷史主題,過去曾經有很多能夠代表時代的創作,積淀了豐厚的美術創作的遺產。“建黨”題材的主題美術創作在20世紀后期的延續與發展,得力于像紀念建黨80周年、90周年等特別年份里所組織的創作,而在全國美協以及與建黨主題所在城市相關的上海和浙江兩地美協組織的創作中,也都不斷有新的“建黨”題材作品的出現。“長征”題材則早在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革命歷史博物館組織的創作中,吳作人于1951年為紀念建黨30周年創作了油畫《過雪山》,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代表作。
應該說表現的深入,形式的多樣,尤其是新人的加入,都將革命歷史題材的繪畫創作帶入到與新時代相應的新境界。顯然,在新世紀這類題材的繪畫創作也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其中對歷史的理解、對形式語言的把握,尤其是新人對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興趣,都會影響到革命歷史主題繪畫創作的發展和深入。然而,在當下相對于過去,革命歷史題材的美術創作基本上沒有禁區,也就沒有了風險,所帶來的自由表現雖然改變了觀念與模式,也改變了方式與方法,但失去了謹嚴與對題材的精雕細琢,又與那些歷史上的經典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新的創作很難擠進經典的行列,老調重調就成為許多紀念展、慶祝展的一大特色,5年前、10年前的同類展覽中還是那幾張畫。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在新世紀的社會發展中顯現出了式微的跡象,但由紀念和慶祝所激發的創作仍然在一些年份中形成熱點。
本年度中國美協組織的紀念建黨95周年專題創作,從6166件全國征稿作品中遴選出300余件入選作品,依然表現出了主題創作在業內有著一呼百應的深厚基礎。6月19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出了入選作品中的133件,加上國家博物館館藏經典、特邀作品和美協特別組織創作的作品,構成了一個規模很大的展覽。在這樣的構成中,人們發現經典作品確實經典,而所映襯的征稿作品者則明顯感覺到整體水平的下降,缺少精品力作。而其中的有些作品也可以放在其他全國美展之中,專題性創作的專題特色并不是很明顯。新創作中貼標簽的方式更引導了一種新的模式在擴散之中。在一個原本很自然的環境中,放一把舊藤椅,放幾張老照片或舊茶缸,就成了應景的專業定制。至于展覽策劃中的舊加新的模式,表現出的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也需要開闊思維。
由文化部主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美術作品展”,2016年7月1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匯集了中國美術館及全國主要美術館藏經典作品300余件,也包括中國美術館新邀約創作的部分作品,涵蓋各個畫種,也是規模龐大。新中國成立以來主題繪畫創作中的“建黨”題材是一個特別的內容,所以,畫家們不斷有作品從不同的方面去表現,而且與時俱進,60多年來累積了許多重要的作品。這些作品有著不同的選題角度,也有著不同的構思立意和表現形式,它們豐富的表現填補了歷史圖像的缺失,是今天用以回顧和觀瞻的重要的圖像。從上個世紀50年代后期直到進入新世紀之后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建黨”題材的繪畫創作一直沒有間斷,表現出了這一題材在主題繪畫創作方面的經典性。
嘉興市連續20年的四屆“紅船頌”專題創作與展覽,推動了“建黨”題材的美術創作,同樣面臨的是如何在方式方法上有所變化,這既考驗嘉興市主管部門和專業機構,也考驗與之合作的中國美協。要經得住歷史的考驗,就必須有新的思路和新的舉措。而本年度各省市基本上都組織了規模大小不等的紀念展。同樣,都激發起人們去思考“建黨”題材的創作與展覽要在時代的發展中與時代同行的問題。
2016年10月22日,由中國文聯、國家博物館、中國美協、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美術作品創作展”在國博開幕。展覽展出了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中央美院、中國美院、清華美院、廣州美院、湖北美院、魯迅美院、西安美院8個單位、12組主創團隊最新創作的12幅作品,每件作品高3米,寬8米,根據紅軍長征中最具代表性的歷史節點,而成《十送紅軍》《血戰湘江》《遵義曙光》《四渡赤水出奇兵》《婁山關大捷》《彝海結盟》《飛渡瀘定橋》《翻越雪山》《草地鐵流》《智奪臘子口》《直羅鎮大捷》《大會師》,它們是自2015年11月27日中國美協在京召開了第一次策展研討會之后開始創作的。同時展示了各主創團隊創作過程中的寫生手稿、創作草圖等,共計200余件。
有關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展覽還有許多,如中國美術館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沈堯伊作品展十年匯選(2005—2015)”,4月28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逝者與緬懷
2016年,美術界有多位耆宿離我們而去,他們是(以去世時間先后為序,括號內為去世時間):上海中國畫院一級畫師邵洛羊(1月19日,100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審賀友直(3月16日,94歲),中國美院教授汪志杰(3月29日,85歲),原四川文聯黨組書記李煥民(4月30日,86歲),廣州美院教授楊之光(5月15日,86歲),中央美院教授孫滋溪(5月30日,87歲),中國國家畫院一級畫師孫大石(瑛)(12月4日,98歲),中央美院教授王琦(12月9日,98歲),廣州美院教授劉濟榮(12月15日,85歲)。這是一個極具分量感的名單,他們的藝術和學術,他們的思想和品格,都是構成20世紀中國美術高原的重要基石,也是構成20世紀中國美術高峰的突出的部分。
其中,賀友直先生在連環畫領域以《山鄉巨變》而成為新中國連環畫成就的標志,他的影響力在他的時代中眾口一詞。王琦先生作為最后一位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參與者,他的離世也給魯迅所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畫上了句號。王琦先生作為從延安走出來的版畫家,每一個歷史時段都有重要的代表作,而他在美術理論上的成就以及作為中國美協原黨組書記的諸多工作,都對20世紀后半葉中國美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李煥民先生的代表作《藏族女孩》《初踏黃金路》《高原峽谷》獲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他以飽含新時代陽光的版畫語言在新中國美術史上立穩了腳跟,同時,對于四川版畫的成就以及四川美術的發展也是貢獻良多。楊之光先生早在1954年就以《一輩子第一回》參加全國美展而一舉成名,成為新中國美術史開篇中改造中國畫的樣板,此后,《毛澤東主辦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浴日圖》《礦山新兵》《激揚文字》等都代表了不同時代國畫人物畫的成就,也推動了人物畫的變革與發展。孫滋溪先生的《天安門前》是新中國美術的經典之作,而他的文學插圖也是那個時代的重要代表。
2016年還有一些紀念性的展覽和活動,讓美術界和社會重新認識到一些歷史上的問題,同時,也讓更多的人通過紀念和緬懷,了解到這些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畫家在藝術上的成就。這一年是陳衡恪、陳半丁先生誕辰140周年,呂鳳子先生誕辰130周年,劉海粟、陳之佛、秦仲文、王個簃、錢瘦鐵先生誕辰120周年,趙望云先生誕辰110周年,羅工柳、郁風、彥涵、丁聰先生誕辰100周年。他們每個人都是與20世紀相關的重要的學術課題,都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章節或段落。其中陳衡恪與陳半丁、齊白石的關系,陳半丁與齊白石的關系,以及他們的藝術對于民國時期中國畫的影響和成就,還有他們在歷史發展中于當下的地位,都為學術界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問題。劉海粟先生為中國美術教育事業奠基,為新美術的發展拓荒,十上黃山的奇跡,是一個從17歲到近百歲的發展歷程。陳之佛先生融合日本畫法而開創了新的工筆花鳥畫的風格,對于工藝美術的研究和工藝美術的教育功勛卓著。趙望云先生立足于西北的新題材的開拓,作為長安畫派的旗手,將中國畫帶入到北派的時代新境界之中。
2016年,中國美協適時在北京舉辦“羅工柳、郁風、彥涵、丁聰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請現在的老人說說過去的老人,回顧他們的貢獻和過往的歷史,實在是難得。尊老是我們的傳統,尤其是他們在不同專業范圍內的成就,他們在歷史中所呈現的人品、藝品都值得后人珍重和景仰。四老的出身背景不同,專業背景也不一樣,但是,他們所經歷的社會發展卻完全相同。首先是抗戰,都有家仇國恨,都有為了抗戰所做出的不同的貢獻。四老自抗戰以來在木刻方面的抗戰工作也成為他們的共同點。他們用自己的畫筆作為抗戰的武器,是不同崗位上的齒輪和螺絲釘。同時,他們也用自己的情感去表現那個時代中人民的苦難,不管用什么樣的方法,至今都令我們感動。四老都與20世紀30年代以來大眾美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宣傳畫、漫畫、連環畫、新年畫為時代所做出的貢獻,與他們的實踐是分不開的。他們的作為與他們的作品都是這一時期的標桿,是新美術發展的方向。而由抗戰形成的新美術中的大眾美術的傳統對于新中國,以及新中國美術發展的影響巨大,曾經是美術為人民的主流。
2016年留下了很多作品,也留下了很多話題,還需要慢慢回味、梳理和研究。而2017年又如約而至,新的開始將2016年推向了歷史的軌道,那么,這個“歷史年”的豐厚的沉重與多樣的繁復,有許多將會交織在2017年的現實之中,這也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