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科幻文學:具有前瞻性地反映時代特征
新觀察·年度綜述
2016年科幻文學:具有前瞻性地反映時代特征
□吳 巖 姜振宇 肖 漢
“無論從政府重視、社會期待上,還是從科技發展與文化產業的發達上觀察,中國科幻文學穩步走過的2016年可能只是一個更大增長的文化事態的先導。面對如此豐富和偉大的時代,科幻這個具有時代特征和前瞻性的文學與文化存在,如何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中國和世界的未來做出應有貢獻,是擺在當前每一個科幻工作者面前的嚴肅的問題。”
2016年,中國科幻創作出版和產業發展繼續在高速上升的軌道上奔馳。更多來自管理層的關注、更多來自讀者的期待、更多從業者的加入、更多作品在國際國內獲獎,所有這些,都奠定了中國科幻文學初步繁榮的基礎。
整體狀況
2016年,中國科幻文學得到了來自國家層面的持續而有效的支持。同時,讀者對科幻文學和藝術的熱情,科幻創作發表、大賽和獎勵平臺的劇增,都為科幻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支撐和動力。
2016年科幻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最大亮點,是來自國家層面,持續而有效的各類支持。3月,在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大力開展科幻、動漫、視頻、游戲等形式的科普創作。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提出,要加速創新型國家建設,隨后,韓啟德會長宣布建立“中國國際科幻節”已經進入科協的行動綱領。9月8日,2016中國科幻大會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式開幕,李源潮副主席在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希望中國當代科幻科普從業者牢記時代使命,多思考,勤創作,力爭拿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并可以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彩的優秀作品。中國科協、中國作家協會、團中央等單位的領導還一起參觀了科幻產業發展歷史的展示。來自頂層的聲音和主管機構的持續動作,已經為科幻文學與藝術的繁榮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讀者對科幻文學和藝術的持續熱情,是科幻文學與藝術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催化劑。大量來自教學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坦承,他們之所以對科幻產生興趣,甚或以各種形式探索科幻教學課程,是受到學生上門“倒逼”的結果。許多學生讀者主動向老師提供書目,要求老師在閱讀后回答自己對作品提出的問題。在大中小學生中,以《三體》為代表的當代科幻作品,正在成為風行的讀物。教師也在積極應對正在準備面對學生的挑戰。據悉,北京市一批中小學校長、教師、教研人員正在籌備組建科幻教學平臺,準備將科幻文學和藝術作品全面引入中小學教育教學之中。
此外,在更高年齡段和職業段的讀者當中,科幻作品也已經躍出過去“類型小說”、“通俗文學”的狹小范疇,不再是小眾科幻迷們的智力消遣,它吸引了商業工作者、互聯網從業者、科技研發者、文學研究者、社會工作者等,都開始認真研讀科幻作品。對過去一年報刊的掃描可以證實,科幻版面比前一年增加不止一倍。許多國內重要的報刊,在過去的一年中制作了深度新聞或科幻專號。
在讀者的廣泛期待之下,科幻創作發表、大賽和獎勵平臺開始劇增。具有優秀傳統且曾經引領過時代發展的《科幻世界》增辦的《科幻世界·少年版》,正在進一步占據少年市場;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的《科幻Cube》則瞄準白領讀者;北京科協的《蝌蚪網》力圖將大學生納入科幻寫作的范疇;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中國科幻銀河獎和全球華人科幻星云獎持續提高辦獎質量;大連出版社主辦的“大白鯨世界杯”原創幻想文學獎,也重點關照科幻;深圳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的晨星科幻文學獎也逐漸形成規模。在新獎項方面,時光幻象公司跟新華網主辦了第一屆星云獎科幻電影獎;騰訊網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合辦了“水滴獎”。
發表和獎勵平臺數量和規模的擴大,是作者的福音,許多原本從事純文學創作的作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各種類型小說的愛好者與大中小學學生,已經逐漸成為涌入科幻場地的全新創意者。清大紫育公司連續兩年舉辦中小學生教育科普科幻劇表演活動,報名者數量增加10倍。
小說創作
2016年中國大陸總共出版長篇科幻小說、中短篇集和相關圖書179種,作品的主題、故事、語言和科技場景設定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
2016年中國大陸總共出版長篇科幻小說、中短篇集和相關圖書179種,其中本土作品102種,翻譯引進作品77種。從已經出版的作品看,主題、故事、語言和科技場景設定等方面都正在出現多元化的局面,很難從一個兩個方向上進行總結。
在長篇作品方面,最為突出的應該是韓松的長篇小說《醫院》。小說繼續延續此前《地鐵》《高鐵》《軌道》的風格,目光則從中國領先世界的高速鐵路系統轉向改革中被人詬病較多的醫療體制。韓松自己承認這些年跑醫院的次數很多,是種種真實體驗給了他撰寫小說的靈感。在故事中,醫院投射出整個宇宙,而宇宙也由此進入了醫院。在靈魂與生命的出入口做刀鋒游蕩,著實提供了難以言說的禁言。假如真的存在“科幻現實主義”,那么韓松無疑是這個流派的領軍人物。
跟韓松以蒺藜樣的毛刺四處探入現實生活不同,江波的《銀河之心·逐影追光》是一個完全擺脫了現實浸染的科幻未來主義佳作。小說是三部曲的收官,故事描繪人類在大尺度宇宙背景下所經歷的戰事與漂泊,凝神宏大之美,是江波科幻小說的重要看點。
梁清散的《新新日報館:機械崛起》是一部元科幻小說。故事以民國時代某個報館為場景,各種神奇的新發明為契機,講述了戊戌變法失敗之后,神州大地上騰起的一股股新的科學和想象的怪云。小說采用串珠結構,全篇兼具輕松幽默與驚險懸疑的特色。這是作者在《文學少女偵探》后嘗試輕小說的又一種探索。
陳奕潞《被刪除的人》描寫遙遠的威尼斯每100年來回一次的人群,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秘密,那就是對故事的癡迷。他們為什么需要故事?故事怎么幫助他們換取永生?這些都是小說的看點。陳奕潞故事中那種女性獨有的感覺,很值得欣賞。
王晉康的《天父地母》,秉承了老作家一貫的深沉做法,并著力去想象另一星球人類科技高度發達道德極度匱乏的狀況。小說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是對劉慈欣《三體》的疑問的回應。
今年,網絡原創文學出現了一批具有明確科幻特質的作品。這其中,彩虹之門的《地球紀元》是一部硬科幻。小說洋洋灑灑很有特色,尤其以第二卷描述一個孤獨宇航員在休眠與喚醒的交替當中度過的1000年漫長旅途最為出彩。遠瞳的《異常生物見聞錄》將科幻文學的核心審美要素與輕松娛樂的輕小說筆調融合,吸引了數百萬點擊量。吾道長不孤的《走進修仙》在異世界當中植入當代物理學和數學的發展歷程,科學的美揮灑得淋漓盡致。除此之外,虎皮的《賽爾星球》和趙洋的《臉譜俠》也是本年度有意思的作品。
2016年中篇科幻小說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態勢,張冉《太陽墜落之時》描繪了高科技狀態下,恐怖主義與個體生存之間的復雜較量。小說情節不落窠臼,尤其在刻畫極端環境下個體形象和心理發展方面頗見功力。寶樹《我的高考》將眼前的現實與籠罩在近未來的“奇點”密切結合,構想出令人驚嘆的未來景象,同時又令讀者從當下發掘出隱藏的潛在危機。顧適《嵌合體》將百年的時間跨度融合在三個主人公的視角轉換當中,無處不在的親情線索與奮不顧身的執念緊密交融,成為一篇絕佳的故事。此外江波的《機器之道》、王侃瑜的《云霧》等,也都值得一看。
在短篇方面,陳楸帆將當下極為熱門的虛擬現實技術與作者故鄉潮汕地區的鄉土人情結合寫成的《巴鱗》,試圖以似人非人的生物身體表現父子之間的復雜關系。小說在科幻文學的情感深度方面進行了有價值的挖掘。夏笳的《晚安,憂郁》是作家創作的“中國百科全書”系列的第三個故事。作者在人工智能圖靈測試的啟發下尋找科幻小說跟高科技之間的引爆點。夏笳曾經提出,她想要創作一種既非軟科幻也非硬科幻的“稀飯”式科幻。這不是一種中間狀態,而是一種創新狀態。對夏笳的嘗試我們將拭目以待。
在少兒和青少年科幻方面,楊鵬的新作《吹牛大王航天記》獨樹一幟,該書由《吹牛大王航天記》《微觀世界奇遇記》《愛之波》和《當電腦愛上電腦》等四篇科幻小說組成。《吹牛大王航天記》幻想瑰麗,故事生動,對于少年兒童的成長定會帶來積極意義。林茵的書信體科幻小說《旭星燦爛》把宇宙探險跟夏令營生活相互融合,很有獨特的韻味。周敬之的青少年科幻小說《星隕》系列,是對國外同類優秀作品的積極回應,故事講述150年之后人類送上太空的所有衛星都感染了病毒并一起墜落,小說情節曲折,形象豐滿,引發了讀者的狂熱追捧。
總結與收獲
劉慈欣、王晉康、張之路等當代知名科幻作家的經典作品在2016年不斷結集或重新結集再版。中國科幻作家在國際層面被認可,表明了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確實具有充足的實力。
在豐富原創作品的同時,當代知名科幻作家經典作品也在不斷地結集或重新結集再版。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流浪地球》《贍養人類》等銷售保持上榜。王晉康的《十字》、江南的《上海堡壘》、郝景芳的《流浪蒼穹》《孤獨深處》《去遠方》、張之路《霹靂貝貝》《魔表》等都獲得了較好成績。飛氘的《去死的漫漫旅途》除了收錄同名中篇外,還選取了三篇以機器人為主題的短篇科幻,用極具個人風格的筆法探討了生命的意義。凌晨的《火舞》收錄了1998年以來的9篇重要作品,鮮明地表現出作者風格發展轉變的軌跡。姚海軍主編的《2015中國最佳科幻作品》與星河、王逢振主編的《2015中國年度科幻小說》繼續對上一年創作狀況作出總結。未來科幻大師獎組委會主編的《臨界點:2015未來科幻大師獎TOP15》等獲獎作品選集,也分別對年度新人的科幻創作進行了回顧。
去年世界華人科幻星云獎長篇小說金獎頒發給了江波的《銀河之心3:逐影追光》,中篇小說金獎由張冉《太陽墜落之時》和顧適《嵌合體》共同獲得,陳楸帆的《巴鱗》則摘取了短篇小說金獎。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由何夕的《天年》獲得,最佳中篇小說獎則頒給張冉《太陽墜落之時》和江波《機器之道》,最佳短篇由陳楸帆《巴鱗》與犬儒小姐《應許之子》、夏笳《晚安,憂郁》共享。水滴獎的頒發比較繁雜,微電影、劇本、漫畫等均有獲獎。其中馮志剛的劇本《日覆一日》,宇宙牧場的漫畫《無罪之城》分別拔得頭籌。
讓大家最為驚喜的,當然是美國科幻小說雨果獎委員會給青年作家郝景芳的加冕。青年科幻作家和老一代科幻作家同時都能在美國獲獎的事實說明,中國科幻的發展確實具有充足的實力。
過去的一年還是引進版科幻小說的繁榮年頭。不同出版社也表現出了迥異的口味。這里無法把引進圖書全部列舉出來。僅以我們看到的作品擷取一些供讀者參考。在過去一年中,除了四川科技出版社跟《科幻世界》合作的系列繼續出版之外,奧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系列銷售也仍然保持火爆。雷·布拉德伯里、金·斯坦利·羅賓遜、瑪麗莎·梅爾、司各特·霍金斯、哈努·拉亞涅米、小松左京等不同國籍、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作品都在市場上受到檢驗。其中尤以新星出版社的四卷本《雷·布拉德伯里短篇自選集》裝幀制作最佳。選集的選文譯文的質量都屬上乘。此外,四川天地出版社的《地球百子》系列、四川人民出版社的《星際迷航》系列、清華大學出版社的《星球大戰》系列,基本都與同名影視劇的上映彼此呼應,是影視同期書的較好嘗試。
產業與科研
2016年被認為是科幻電影元年,大量科幻電影正在醞釀和拍攝之中。但是,現階段我國科幻影視產業鏈并不完整,人才缺乏,也沒有足夠的政策配套,制作研發過程都在初始摸索之中。
2016年被認為是科幻電影元年,大量科幻電影正在醞釀和拍攝之中。從已經公映的一些影片來看,科幻電影在中國確實蘊含著促進產業發展的生機。第一季度,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一舉擊敗美國票房總量,第一次讓中國電影的票房收入超越美國。但是,人們一直期待的《三體》,因為人員配置以及技術問題暫時擱淺,給元年帶了一點遺憾。同時,從在廣電總局備案的幾十個帶有科幻標簽的影視項目來看,我們依舊完全可以期待一個作品繁盛時代的到來。在科幻電影的帶動下,科幻IP轉化潮水般洶涌。許多電影公司斥重金購買版權,使科幻作品的版權費用指數性上升。但從整體發展考慮,科幻電影雖然遭遇風口,卻依舊隱約有拔苗助長之危險。電影產業熱錢來得快走得更快,更重要的是,現階段我國科幻影視產業鏈并不完整,人才缺乏,也沒有足夠的政策配套,制作研發過程都在初始摸索之中。在這樣的時刻人們保持冷靜頭腦可能更加重要。
如果將視線從科幻電影轉移到科幻產業的其他方面,去年的發展可謂成果頗豐。以科幻為主題的雙創活動,熱火朝天地進行且制造出許多新的看點。青蜜科技、賽凡空間、未來事務管理局、八光分文化、恰創科少年、果殼網科幻分部等紛紛成立。這些公司或機構看準科幻作為一種文化的更大發展潛力,在從創作培育、亞文化促成、周邊產品提供、IP橫向轉換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全新的嘗試。雖然不敢說這些創業活動都能成功,但這確實是在李克強總理所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出現的新現象新亮點,值得繼續觀察。
科幻教育的興起,除了前面提到的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鄭州等地的中小學相繼開展校本課程或介入夏令營活動之外,在常德、廣州、鹽城、常州等地利用機器人、無人機、電子游戲、主題公園、博物場館進行教育的嘗試也獲得了一定的成果。時光幻象公司首創了全國第一個中國科幻博物館,并開始收集與科幻發展相關的文物和產品進行展出,這個思路具有前瞻價值。據悉,由《科幻世界》雜志社承擔的建設全國最大的“科普科幻傳媒基地”項目已正式列入《四川省新聞出版廣電影視“十三五”發展規劃》和《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深化改革實施方案》。《科幻世界》雜志社積極倡導并推進的建設成都作為中國科幻之都的概念也得到了各界廣泛而積極的響應。
聚焦科幻學術或產業發展的科研活動正在逐漸增多。繼2015年重慶大學高等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幻文學在出發”研討會之后,2016年,幾乎每個季度都有重要的科幻大會召開。年初,在海南大學舉辦了“劉慈欣科幻小說與當代中國的文化狀況研討會”;第二季度,在復旦大學召開了“科幻文學工作坊”;第三季度,北京師范大學科幻創意研究中心在“中國科幻大會”上發布《2016中國科幻創意與創新方向年度報告》;第四季度,北師大與重慶大學召開為紀念《烏托邦》出版500周年而舉行的“烏托邦與科幻文學研究國際會議”。
2016年以來,《南方文壇》《現代中文學刊》《讀書》《山東文學》等期刊都出版了科幻理論專號。在年度引進的國外科幻類圖書當中有超過12本科幻理論類圖書,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拉美科幻文學史》《科幻電影導論》等。
無論從政府的重視、社會的期待上,還是從科技發展與文化產業的發達上觀察,中國科幻文學穩步走過的2016年可能只是一個更大增長的文化事態的先導。面對如此豐富和偉大的時代,科幻這個具有時代特征和前瞻性的文學與文化存在,如何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中國和世界的未來做出應有貢獻,是擺在當前每一個科幻工作者面前的嚴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