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綻放,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唱響時代主旋律
從邊疆的大漠風情,到南國的椰風海韻;從阿婆手中的織錦,到孩子口中的鄉音;從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到對親情愛情的謳歌與贊美……2016年盛夏,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成功舉辦,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和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等35個代表團,為觀眾奉上了43臺92場精彩演出,首都北京刮起最炫民族風。
這43臺獨具特色的劇目,集中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展示了少數民族群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的信心和豪邁,展示了各民族文藝工作者的卓越才華和創作激情,唱響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時代主旋律。
劇種增加,參演劇目藝術質量大幅度提高
作為國家級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動,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在節目種類上發生了尤為可喜的變化。43臺劇目中有歌舞、歌舞詩、舞劇、歌舞劇、芭蕾舞劇、音樂會、少數民族劇種、漢族地方劇種、話劇、歌劇等等,藝術種類之多超過了第四屆。尤其是少數民族劇種,由上一屆的兩個劇種兩臺劇目,增加到了4個劇種5臺劇目。其中,藏戲兩臺,壯劇、傣劇和畬族山歌劇各1臺。
大型現代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創造性地將藏族舞與古典芭蕾相結合,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舞蹈語匯;新編現實題材藏戲《六弦情緣》通過對藝人生活經歷的描述,反映了西藏人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真正翻身做主人;歌劇《蔡文姬》圍繞“文姬歸漢”這一歷史事件,反映了各民族渴望和平、和睦相處、守望相助的真切愿望……
除了演出劇目種類增加外,與往屆文藝會演相比,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參演劇目的藝術質量也有大幅度提高。大部分作品在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方面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正在縮小。
沒有宏大的敘事場面,沒有絢麗的舞臺技巧,獲得本屆文藝會演劇目金獎的歌舞詩《黎族家園》,在集中展現黎族同胞生產、生活、節慶等多個場景的同時,把觸角伸向了黎族同胞的精神世界,試圖從文化角度來探尋黎族數千年發展歷史的內在驅動力。這也讓《黎族家園》超越了傳統的歌舞集萃形式,具有尋根和思辨的哲學況味。
“那些沒有表演痕跡、展示日常生活的藝術作品,往往更能打動人。”第五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專家評委朱智忠說,“藝術源于生活,是人類自初始以來就永恒不變的規律,藝術家只有向生活膜拜,才能創作出高質量的作品。”
如果說《黎族家園》獲獎勝在其思想性,那么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歐建平盛贊為“中西合璧的舞劇精品”《追尋香格里拉》,則勝在其藝術性和觀賞性。“在西方芭蕾‘開、繃、直、立’的貴族審美與藏族舞蹈‘下顫加側擺’的平民動律之間,《追尋香格里拉》尋找到一種有機又有趣的融合。”歐建平如此評價這部劇。
主題鮮明,塑造共有精神家園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撫養了不同民族多個孩子的維吾爾族老媽媽阿尼帕的故事,被歌舞劇《情暖天山》搬上了文藝會演的舞臺。世界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爾,以高超的演技和精湛的唱功,塑造了善良、勤勞、大愛無私的普通母親“帕麗達”的形象,也歌頌了新疆各族人民在祖國的懷抱中團結互助、和諧共存、共建美好家園的大愛情懷。
無論是劇中熱鬧的木卡姆歌舞、氣勢磅礴的賽馬舞,還是溫情感人的場面,都讓觀眾直呼精彩。“《情暖天山》展現的絕不僅僅是一首歌曲、一段舞蹈,更重要的是這部歌舞劇讓人們看到了新疆的面貌,新疆人民現在的生活。”觀眾盧曉在看完演出后說,這部劇讓觀眾感受到了新疆人的熱情與開放,讓人們對新疆有了更深的了解。
主題鮮明與多樣,是本屆文藝會演的一大特色。本屆文藝會演的43臺劇目中,既有表現對口支援的,也有再現內高班的;既有挖掘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的,也有反映新時期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既有展示少數民族燦爛民族文化的,也有謳歌民族英雄為維護國家統一而英勇奮斗壯舉的......
擁有家國情懷的作品,最能直擊人心。以新疆內高班學生學習、生活等為原型創作的話劇《遙遠有多遠》,生動再現了廣東內高班16年辦學歷程;畬歌戲《熱血山哈》,以第一次土地革命時期反“圍剿”斗爭為背景,謳歌了畬族同胞為新中國成立而作出的重大貢獻與犧牲;壯劇《馮子材》以特色鮮明的壯劇藝術表現形式,贊頌了民族英雄馮子材以國家社稷為重,誓死保衛祖國河山的英雄壯舉.......
作為展現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魅力的舞臺,青海、貴州、海南、甘肅等代表團,利用場上場下一切機會來展示自身特色。
在歌舞劇《彩虹兒女》演出之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董思明等特地來到民族文化宮,展示土族盤繡、花兒、敬酒歌、安昭舞等原汁原味的土族特色文化。觀眾們一邊品嘗青稞美酒,一邊與土族民間藝人親密互動,充分感受到了土族文化的魅力。
文化盛宴,引領民族文藝繁榮進步
不靠低俗的噱頭、奢華的布景、夸張炫耀的燈光和服飾去嘩眾取寵,僅憑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和豪邁質樸的民間舞蹈,《草原上的烏蘭牧騎》把烏蘭牧騎為農牧民演出服務的真實場景再現在舞臺上;歷時數年創作的《六弦情緣》,除了增加了獨具藏族特色的民族、宗教音樂外,還引進了風雪、雷電等現代感很強的背景音樂,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
本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在音樂、舞美、燈光、服裝上沒有一味地追求大手筆、大制作,而是以需求為導向,將現代科技與舞臺藝術有機融合,使作品精彩而不奢華、淳樸而不失華美,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內涵,給觀眾以較強的視覺沖擊力。
為了能讓更多群眾有機會欣賞到全國最高水準的民族藝術演出,本屆會演在繼續執行公益性低票價的基礎上,還首次開展了“文化惠民 十元觀劇”網絡搶票活動。搶票信息提前通過會演官方網站、官方微信及媒體發布,每臺劇目提供100張,搶票成功后支付10元,即可憑電子票碼在演出當天實名換取兩張門票。
據統計,會演期間,12萬各界人士到劇場觀看了演出,每場演出劇場平均上座率達93%,每每謝幕掌聲雷動;近1億電視觀眾收看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式文藝晚會的實況轉播。此外,廣大網民還積極參與43臺劇目的網上評選活動,關注和參與投票的網民超過1億人次。不少觀眾表示,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不僅是一場場獨具特色的視聽盛宴,更是一次生動的民族團結宣傳教育。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不少文藝工作者認為,民族文藝趕上了好時代,達到了新高峰。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雖已經落幕,但民族文藝的繁榮進步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