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創作談:寫作是理解世界與自身的過程
【作者簡介】
李唐,1992年生,高中開始寫詩,大學開始小說創作。詩歌、小說見《人民文學》《十月》《上海文學》《小說界》《芙蓉》《天南》《山花》等刊物,有作品被《小說選刊》《長江文藝》等選刊轉載。
【創作談】
寫作是理解世界與自身的過程
文| 李唐
寫這篇創作談時我正被一個中篇所困擾。寫作期間有好幾次都差點堅持不下去,想要放棄——這種情況對于我來說是很常見的,幾乎每篇小說都會經歷這樣一個想要放棄的過程。有時我想,自己是不是不太適合寫東西?寫作帶給我的痛苦是遠大于愉悅的。那么我為什么還要去寫,重復這種“自虐行為”?
或許,寫作,對我來說是在探索一種可能性。我把每篇小說,每首詩,都當成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世界,我在其間行走,就像是一個苦行僧。但某種隱隱約約的類似海市蜃樓的東西吸引著我,使我不斷地走下去。我想要“找到什么”,盡管背后究竟是什么,我自己也不太明了。
我所迷戀的電影導演大衛?林奇也秉持著這樣一個理念,在他的訪談中我們可以得知,他的電影中那些光怪陸離、恐怖迷人的場景,很多都是一種潛意識的體現,如果讓他一五一十地解釋清楚,恐怕他也只能聳聳肩,無能為力。“我的寫作就像是通往一個地下洞穴,”村上春樹也曾說,“我只是把我看到的寫了下來?!蔽蚁嘈胚@并非故弄玄虛,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了神秘的世界,寫作者無法提供關于世界的答案,而他們所能做到的,只是將他們理解世界與自身的過程寫下來而已。你的理解越深入,藝術性也就越深刻,但永遠不要期待會獲得一個“答案”。
因此,我很害怕有人問我,“你寫這個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要問我,很多事我也無從解釋?!按鸢浮笔敲匀说模撩杂凇按鸢浮眳s是對藝術的損害?!按鸢浮币馕吨撤N事物的完結,而我所理解的藝術則應該是事物變化的過程。
正是這種變化的過程吸引著我,也折磨著我,因為有時當我努力去理解時,卻發現大腦一片空白,我對我想要理解的事物仍一無所知。這樣的時刻是令人沮喪的。與此同時,厭倦與惰性輪番而來,打擊著我對寫作的信心。有時我真的想,“干嘛非得寫啊?有趣的事情那么多,干嘛浪費在這上面?”于是我將手頭的小說棄之一旁,任它自生自滅??赏鶝]過幾天,我心里又會開始惦記它,玩也玩不好。最后還是要完成它才能長舒一口氣,并在心里想:“完成一篇自己的作品的感覺還是很不錯的嘛?!?/p>
無論如何,創造性的快感確實是任何東西也無法取代的。
【作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