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作家讓中國科幻小說在國際權威刊物發聲
原標題為:“80后”美女作家把科幻小說發到《自然》上
12月23日,在成都舉行的中國“科幻之都”文化創意節開幕論壇上,“80后”科幻作家夏笳引人注目:她不僅拿過“銀河獎”和“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而且她的微型科幻小說《Let’s have a talk(讓我們說說話)》去年6月在英國權威科學刊物《Nature(自然)》上發表,雜志上第一次出現六個中文字——讓我們說說話。
翻譯《疫病》時,萌生投稿想法
“當時快凌晨一點,我睡覺前隨手拿起手機刷一下郵箱,看完郵件后激動得從床上跳下來,光著腳沖進父母房間大喊:‘我要發Nature啦!’”回憶收到《自然》雜志采用稿件的郵件時的情景,夏笳至今激動不已。
夏笳的父母當時非常震驚。“我父母做了一輩子自然科學研究,都沒有能夠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而我居然在上面發表了科幻小說。”夏笳說,能夠用這種方式得到父母的認可,她還是很開心。
原來,夏笳從小喜歡寫小說,8歲時就在《延河》雜志上發表過童話。但是,父母一直對她寫科幻小說不是很認同,“他們覺得寫科幻小說挺不正經的。”不過,她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寫作。后來,她又在一個論壇上寫,“一般進了論壇,就要把自己的作品貼在上面,大家通過討論小說才會互相認識。”夏笳說,那時,討論的質量非常高,能給出很多有價值的建議,所以大家進步都很快。
萌發向《自然》雜志投稿的想法,是在2014年。“那時,《三體》紅遍祖國大江南北,翻譯《三體》的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也火了。”夏笳說,當時,《藝術世界》雜志社想刊登一篇劉宇昆的小說,但是劉宇昆被太多的雜志社約稿,所以就委托她幫忙將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科幻小說《plague(疫病)》翻譯成中文。在翻譯《疫病》的過程中,夏笳覺得自己也可以寫這樣一篇小說向《自然》雜志投稿。
“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科幻小說需要簡短、有趣、新穎、有意義,而我平時有很多小點子沒辦法寫成長篇小說,而短篇科幻小說在國內又很難發表。”夏笳說。
三重學科背景,派上大用場
這是夏笳第一次用英文寫小說。雖說她英文很好,但從來沒有在國外生活過,所以要在1000字以內寫一個高質量的科幻小說也并非易事。
夏笳用一周的時間整理靈感和思路,閱讀《自然》雜志上的科幻小說,并且做了內容分析。“這時候我覺得我三重學科背景還挺有用的。”夏笳說,本科的物理專業,讓她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碩士的電影專業,讓她在寫作中除了考慮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外,還會站在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博士的中文專業,則讓她短時間內弄清楚了《自然》雜志上科幻小說的特點。
正式動筆那天,夏笳準備一堆零食和飲料,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整整一天,寫出了初稿。“寫完的那一剎那,有一種武俠小說里面武林高手閉關結束的感覺。”之后,夏笳又請劉宇昆對稿子的語言進行潤色。
投稿之后,就是漫長的等待。其間,夏笳在一個聊天群里聽說《自然》雜志上刊登了一個中國人寫的科幻小說,當時非常興奮,“以為是《讓我們說說話》刊登出來了。”結果一查,刊登的是李恬的作品。“當時好失望。”夏笳說,但同時也感到欣喜,“在中國,雖然科幻一直沒有真正流行過,但一直有一批作家在堅持科幻小說創作。”
夏笳認為,中國科幻作者群需要穩定地成長,不斷創作出高質量的科幻作品,吸引投資者改編成電影或者游戲,從而擴大科幻迷的數量,中國的科幻產業才會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