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禧:“我的一生就像漫畫” 國產漫畫《老夫子》作者王家禧去世
《老夫子》卡通形象
中年時代 王家禧
昨天,整個動漫圈似乎都被一條令人悲痛的消息刷屏:國產漫畫《老夫子》原作者王家禧(筆名王澤)于美國時間2017年1月1日凌晨5時57分因年老器官衰竭安詳離開人世,享年93歲。
《老夫子》漫畫風靡華人世界近半個世紀。這部系列漫畫作品內容健康、情節風趣幽默又能反映時弊,其中令人上進的元素和健康教育意義,在不知不覺會心一笑中融入讀者生活。再加上老夫子是跨媒體漫畫人物,除了平面書刊,還多次被拍成電視、電影、動畫片、舞臺劇。王家禧曾說:“我的一生就像漫畫,我盡可能的讓‘老夫子’,也就是讓自己耍寶去逗樂讀者。”
A
《老夫子》是中國漫畫的一座高峰
王家禧1924年生于天津,其父親是北洋軍閥兼東三省省長王承斌。1944年從北京輔仁大學西方藝術系畢業。1950年代曾在天津從事美術工作。1956年王家禧舉家移居香港,1962年開始用其長子王澤的名字作為筆名,在香港的報章雜志上發表《老夫子》,該作后成為其傳播最廣的作品。1964年香港吳興記書報社發行單行本后,在中國臺灣、香港、大陸以及東南亞等地相繼出版單行本和套裝,曾有馬來文、印尼文、印度文與泰文版本的漫畫。1980年代,他帶著家人移民到美國加州,后期《老夫子》主要由王家禧的長子王澤繼承其創作。王澤曾任教美國費城藝術大學建筑系,現在臺灣教授建筑,并成立了老夫子漫畫工作室及授權公司,從事漫畫、動畫創作,出版與電影等多媒體事業。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老夫子》的故事就被改編并制作成電影、卡通、動畫十余部,其中《老夫子2001》因促成了主演謝霆鋒與張柏芝的合作,人紅片紅一度引起了國內的“老夫子熱”。
據王家禧內地的出版業務的合作人馬桂林透露,雖然相對日漫現在的年輕人對《老夫子》漫畫不太了解,但論銷量《老夫子》是中國漫畫的一座高峰,朱德庸的《雙響炮》《醋溜族》《澀女郎》、敖幼祥的《烏龍院》目前還在千萬級,而“老夫子”的累積銷量已經上億。
B
詼諧筆墨反映人生百態
《老夫子》漫畫多為四至六格(早期亦有八格、十二格),有時情節會發生在古怪的場景,例如遇見神仙、外星人和吸血鬼,甚至到了古代或未來世界。王澤喜用四字詞語為題,常見的有:“惡有惡報”、“原來如此”、“耐人尋味”、“自討苦吃”、“各有千秋”等,主要圍繞平民身邊發生的事。漫畫的內容有時會顯現貧窮、盜竊、自殺及黑幫等社會問題,它有時會嘲諷人妖、新潮服裝和搖滾樂等流行文化,主角老夫子經常會“教訓”那些長得“不倫不類”的人。
《老夫子》的主角是老夫子以及他的朋友大番薯和秦先生。老夫子頭發稀疏,約40歲,臉上長有八字胡子,身體瘦長,身形略瘦,額有皺紋,未婚,無固定職業。衣著方面,除了在武俠世界外,他經常穿著同一款的衣服,包括黑邊細小瓜皮帽、黑色企領馬甲(中央有三點白色圓點圖案)、黃色長衫、藍色格子圖案長束腳褲、背心式圓領內衣、白襪和黑色功夫鞋。幾乎在每篇漫畫中,老夫子都會被描寫成好管閑事和自作聰明的人。曾扮演過與人打架的流氓、追求女性的癡情老漢、尋找工作的失業人士、有錢的大老板、遇上幽靈的路人、調查案子的偵探、流落孤島的遇難者等,反映人生百態。
“《老夫子》漫畫就是漫畫家王家禧的一生。取之不盡的素材,都曾是北京輔仁大學西畫系高材生的他的寫照,年輕時王家禧是運動好手,游泳、跳水、溜冰、打獵樣樣精通,所以漫畫有許多運動、玩樂器和釣魚、陶塑等傳神畫面;而在樂團擔任鼓手的他,因為打鼓,練就成左、右手腳,可以同時做不同動作,日后成就了他雙手同時能作畫、寫字的絕活。又因為生活環境的歷練,造就了他敏銳的觀察力,這些都一一呈現在漫畫中。”王家禧家人如是說。
C
《老夫子》爭議未有定論
然而《老夫子》也曾惹出爭議,2001年作家馮驥才曾出版了一本名為《文化發掘老夫子出土——為朋弟抱打不平》的書,指證王澤的《老夫子》引用自中國已故漫畫家朋弟(1907年-1983年)的《老夫子》,自此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馮驥才所指的朋弟原名為馮棣,其所創漫畫1930年代在北京、天津開始出版。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漫畫界,如果說在南方、在上海,影響最大的人物是張樂平的“三毛”和葉淺予的“王先生和小陳”,而在北方、京津一帶首屈一指的人物則是朋弟先生的“老夫子”和“老白薯”。
朋弟所創《老夫子》角色跟王澤《老夫子》人物的外形、性格相似。馮驥才為了證明王澤的《老夫子》是引用的,他在各地進行大量的搜尋,然而很多朋弟的原版原作也很難找到。直到2011年2月24日,馮驥才在自己的畫展上為觀眾和讀者簽名時,巧遇一藏書家送給他三本朋弟原版原作。西苑出版社也特地為朋弟的原著作品重新出版,使朋弟先生平生所創造的三個漫畫人物——老夫子、老白薯、阿摩林——再現人間。原書《老夫子》為32開本白報紙本,文字豎排,黑色單版,彩色封面,是中國最早的大眾漫畫書的形態。
直到王家禧去世,這段中國漫畫史上的公案仍未有定論,如今兩位漫畫大家都已西去,而他們創作的老夫子猶在。據臺灣負責“老夫子”版權運營的“老夫子哈媒體”介紹,今年暑假,“老夫子55周年”的相關活動將如期舉行。(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