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終究還應該是文學
網絡文學是不是文學,時至今日似乎已沒有什么爭議。但網絡文學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學,人們的看法卻又不盡一致。因為有些被稱作“網絡文學”的作品,與“文學”的質地和品相確乎還有一些距離,亦即還夠不上“文學”的那個高度和精度。得出這種判斷的依據就是留存于我們心目中約定俗成的文學傳統——與傳統文學的相比,體量巨大的網絡文學在質地品相上似乎總差那么一點兒。是的,人類的文學傳統積淀了數千年,人們對什么是文學或一個文學作品的好與不好,心中都有一桿秤。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興的網絡文學要想成為“文學”,或者說讓這種文學要真正具備“文學性”,并從文學“高原”邁向文學“高峰”,首先需要做的是修煉內功,提升品質,增加“文學”的含量而不僅僅持有“技術”標識,因為只有當網絡文學真正成為“文學”的時候,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才會走向融合,那時的網絡文學就將不再有“網絡”而只有“文學”,因為人們關注的已不是它的媒介和載體,而是文學本身。
但畢竟,文學是時代媽媽的兒子,無論是網絡時代的文學還是網絡文學,轉型抑或變化都勢在必然。媒體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不可逆的,問題只在于文學怎么變、向哪個方向變。起步時間不長的網絡文學已經悄然發生了諸多變化。譬如,在“文學與生活”的關系上,網絡文學增設了“文學與虛擬生活”的新維度,讓人與現實之間的審美關系衍生出一個“虛擬現實”的增長極;在“文學寫什么”和“怎么寫”的主體選擇上,網絡寫作從人與世界的審美表達走向數字化生存的自由想象,其豐富多樣的描寫對象和不拘一格的欲望敘事,讓文學溢出了傳統的想象邊界,將原有的創作經驗轉換為面向虛擬世界的感覺撒播;在文學功能作用上,傳統文學更注重經世致用、有為而作,這些觀念依然是正確的,我們依然要堅持,網絡文學仍然要堅持為人民寫作的藝術導向,也需要表征時代,干預生活,感奮人心。但與此同時,網絡創作不得不考慮讀者喜好、市場需求和商業利益,網絡作品如果沒有讀者來讀就會死掉,網站也經營不下去,這樣的轉變都是我們必須要面對、要解答的問題。面對網絡文學的“變”,如果采取拒斥的態度,一味堅守傳統的文學觀念,我們還能守得住殘山剩水么?
不過,網絡文學終究還應該是文學,即使是眼下的模樣,在它的骨子里向往的依然還是文學。那些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網絡小說,打動我們心靈的恰恰是它們的“文學”元素。《微微一笑很傾城》所表達的青春記憶,《鬼吹燈》里浸透的人性善惡,《余罪》所體現的人與社會的復雜關系,《唐磚》、《木蘭無長兄》等在穿越故事架構中蘊含的人生擔當……正是作品中這些人文底色和審美力量讓網絡文學贏得了文學自信,有了淡化“網絡”而走向“文學”的肌質。說到底,決定文學是否“文學”的不是它的入口和載體,而是文學性的含量。自古以來,文學的河床能夠留存下來都是富含人文審美價值的作品,否則都將是過眼云煙。文學的品質蘊含才是網絡文學擺脫“網絡”的糾纏而走向“文學”并與傳統文學融合的唯一條件。(歐陽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