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曹文軒談兒童文學:有利于彌補兒童的審美缺失
“人類有創造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后天培養最主要。文學是培養這種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因為文學集中想象、虛構等話題和概念……”在第四屆少年中國少兒文化作品評選頒獎典禮暨“童聲?童稚—同志?同聲”少兒文化發展研討會上,談及文學創作對兒童心靈成長的作用,中國首位獲國際安徒生獎作家、北京教學教授、北京市作協副主席曹文軒這樣說。
北京教學教授、北京市作協副主席曹文軒
兒童為什么需要閱讀兒童文學?曹文軒表示,文學從開始到現在,對人性的改造和進化起到了巨大作用,相比哲學、政治學、倫理學,它也許更具感召力、浸潤力和持久力,在灌輸方式上最富人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兒童對文學的親近也就是對道義的親近。
曹文軒還提到,兒童文學有利于幫助孩子們培養審美能力,彌補兒童的審美缺失;另外,還能豐富孩子的情感世界,讓孩子真切的感受歷史,保持和強健想象力,培養說事能力等。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深入,各類在線教育平臺、教育類App不斷涌現。互聯網時代,什么樣的內容才是孩子心靈的渴望?研討會上,業界人士圍繞這一話題展開探討。
騰訊兒童頻道主編厙寅斌表示,整個兒童教育行業視頻已成為重要輸出介質,兒童視頻通過IP聚焦越來越成熟,并把其它領域變成了相應衍生,比如圖書衍生玩具、線下舞臺劇等。
“單純的通過視頻輸出看一些東西,達到的深度還不太夠。”創新工場投資總監張麗君認為,有些年齡段的小朋友還需要紙質書配合,多種形態介質體系是對孩子的補充。
“兒童產品需要一個好的IP真正黏住他。”從兒童創業團隊的角度看,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院長、兒童情緒研究者王異芳認為,好的兒童創業團隊對人才需求非常多元化,必須要有懂教育、心理、UI交互設計,給孩子的產品孩子必須非常喜歡、吸引他們眼球,而且還能持續吸引他。
在數字內容的用戶畫像方面,北京企鵝童話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賀亮介紹,他們常常針對家長和孩子兩個角度做數字內容分析,0到3歲兒童從數字閱讀以音頻為主,比如兒歌、兒童故事;3到6歲主要為多媒體圖書,以互動為主,包括音頻、視頻、圖片等,他們更喜歡交互產品。
據了解,少年中國少兒文化作品評選由海淀區委宣傳部主辦,北京數字內容產業協會承辦,曾評選出漫畫《滾蛋吧腫瘤君》、出版物《呂麗娜童話精選集》、動漫《阿貍》《小野豬毛豆》、動畫《我們的朋友熊小米》、繪本《地上地下的秘密》等優秀原創作品。本屆“少年中國少兒文化作品評選”活動征集作品包括歌曲、動畫、漫畫、繪本、文學、科普六大類,共收到作品1217件,其中的192件作品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