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訪著名導演烏爾善
“完善文化人才激勵機制和扶持政策,實施文化名家工程、重點文藝人才和鄉土文化人才培養計劃,為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繁榮群眾文化生活提供人才支撐。”這是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報告關于文化建設的要求。近年來,我區涌現出一大批優秀文藝人才,他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各自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成為一道道亮麗風景。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一位杰出的電影導演。
他拍的電影不多,但是口碑都不錯。他的作品比他的人更有名。他就是今年憑借影片《尋龍訣》摘得大眾百花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烏爾善。
烏爾善與愛人蒙柯卓蘭。
趙薇與烏爾善。
影片《尋龍訣》劇照。
影片《刀見笑》劇照。 (本組圖片均由烏爾善提供)
烏爾善,是蒙古語,意為“向前、前進”,這個出生于呼和浩特的蒙古族導演,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在電影藝術的道路上前進,前進,再前進。
在《尋龍訣》之前,他一共拍攝了三部影片。2004年執導的電影《肥皂劇》,榮獲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2011年執導的電影《刀見笑》榮獲第48屆臺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2012年執導的電影《畫皮2》票房超過7億元人民幣,獲得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獎項。從影片數量看,他是電影界新人,而從質量看,他是堪稱國內大師級別的導演。他的成功是屬于偶然還是水到渠成?為什么總是能一鳴驚人?
帶著好奇心,記者日前與他取得聯系,采訪了他。他對自己的評價是: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在記者看來,也的確如此。
拍大片可以 但是不燒錢
“我決定進入電影行業的時間比較晚,已經35歲了,因此目標比較明確,只選擇我感興趣的類型和適合我的項目,同時也很珍惜每一個創作機會,每一部電影我都會全力以赴。”烏爾善談吐間透露著穩重和內斂。
很多人都是因為《畫皮2》認識烏爾善,并記住他。這部影片是中國古裝魔幻片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他電影生涯迅速上升一個臺階的重要作品。“首先是投資方的意愿,他們希望找到一位大陸的年輕導演,能給《畫皮2》帶來一些全新而且本土的氣質。他們只跟我見了三次面,看了《刀見笑》的6個片段,就決定讓我來執導《畫皮2》,我覺得很意外,當時建議他們再慎重考慮一下,或者等《刀見笑》上映后看看市場反應再決定。畢竟《畫皮2》是一個難度很高的大制作,上億投資交給一個新導演來掌控還是非常冒險的。但是他們很堅持,因此我非常佩服他們的勇氣。”他告訴記者。
據他透露,拋開電影本身的內容,當時制片人最關心的是:《刀見笑》花了多少錢?當烏爾善告訴他們“600萬”的時候,所有人都愣住了。因為像《鋼的琴》這種文藝片成本都達600萬元。而這是一部古裝武俠電影,講了俄羅斯套娃式的3個故事,也有像張雨綺這樣的知名演員,影片片段雖然不完整,但已經顯示出了精美的場景、造型、美術等制作特征。以他們的經驗,達到這種效果至少得花2000萬元左右的制作費。這個年輕導演身上有一種成熟的能力吸引了他們:會花錢。
“我把錢用在焦點上、盡量拉小景別,戲服能借的絕不花錢買,比如片中的一些衣服都是《滿城盡帶黃金甲》里宮女的衣服。為數不多的群眾演員身兼數職,演各路俠客、演太監,群眾演員不夠用的時候,就把朋友、同事、劇組里所能捉到的人都拉進戲里跑龍套,不是為了賣人情讓大家體驗,而真的是為了‘省錢’。”他告訴記者。都知道拍電影是非常燒錢的活兒,烏爾善為了節約成本,帶著團隊每天拍18個小時,連拍70幾天,最后才有了《刀見笑》超乎尋常的品質。
用電影本身吸引觀眾
烏爾善拍的影片視覺沖擊力特別強,有著鮮明的個人美學風格,這與他多年來沉淀的美術修養有著密切關系。
他曾經就讀于中央美院油畫系,然而中途退學,又考取電影學院廣告導演專業,從而與光影的藝術結下不解之緣。“1993年我離開中央美院之后無所事事,每天就去北京圖書館看書、看錄像帶,那時看了很多電影大師的經典作品,發現電影挺有意思,給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正逢1994年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新開設廣告導演專業,我就去參加考試,然后被錄取了。”說得云淡風輕,那卻是他人生的轉折點。
從電影學院畢業不久后,烏爾善就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拍廣告、拍MV、做獨立影片、蒙古音樂,甚至包括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現代藝術玩家,同時也成為這個圈里的寵兒,得到大家的認可。“1998年剛進入廣告行業的第一部作品——為美國MTV頻道拍攝的片頭,就引起了業內的關注,然后就接到很多拍片邀約,獲了一些廣告行業內的獎項。在拍廣告的同時,我也創作當代藝術作品,和許多藝術家朋友一起辦展覽、做舞臺劇、出唱片等等,參加一些國際藝術節與雙年展。2007年我決定開始主流類型電影的創作,4年后完成了《刀見笑》,然后繼續拍攝了《畫皮2》和《尋龍訣》。大概就是這樣,一部一部靠作品獲得認可的吧。”他說。
其實烏爾善喜歡的電影類型很多,他只是覺得奇幻史詩類型的影片是目前在中國創作空間比較自由的類型,可以不受非創作因素所干擾,完成得比較到位。他透露,目前正在籌拍在中國流傳了五百年的經典故事《封神演義》,其中宏大的世界觀和東方式的想像力是令他最為著迷的部分。以目前中國電影的市場、資本、技術條件以及他個人的創作狀態來說,應該是把它搬上大銀幕的合適時機。他說:“我會把它做成一套系列電影,希望它能成為東方的《指環王》或奇幻版的《星球大戰》。”
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會對電影的前期宣傳有幫助,但觀眾走進影院后還是希望看到精彩的故事、生動的表演和精良的制作,真正吸引觀眾的永遠是電影本身。觀眾對他的電影美學是贊賞有加的,有些網友認為他還需要一個更好、更會講故事的編劇。對此,他覺得,好編劇是中國電影行業最稀缺的資源,每個導演都希望得到一個完美的劇本。但現實情況是,我們面對主流觀眾的類型電影創作才剛剛起步,非常缺少作品的積累和對創作規律的研究。僅僅從編劇角度,距離成熟的類型敘事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他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準備拍攝關于民族精神的影片
烏爾善的電影事業風生水起,而生活中的他已成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他的愛人蒙柯卓蘭是一位優秀的新銳音樂人,在她眼中烏爾善幾乎是完美的男人,“他很博學,音樂知識很豐富,經常能給我一些非常專業和準確的建議。他的情感很真摯,在生活中,對家人朋友很體貼。在工作上他是個完美主義者,非常專注、勤奮,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電影的創作和研究上。因此我們沒有太多時間能在一起休閑,但這也是我欣賞他的地方。最讓我欽佩的是他的膽識,敢于在每一部電影創作中有所突破、超越自我。”蒙柯卓蘭說。在事業取得成功的同時能得到家人如此高的評價,可見烏爾善不是一般人。
在他之前所拍的影片里多少都能感覺到蒙古族骨子里帶的豪邁氣場,當記者問他有沒有拍攝民族題材電影的計劃時他說:“我一直在準備,不是一部是很多部。因為我是蒙古族,所以對自己民族題材的創作會更加慎重,我希望我的電影拍的不僅是民族題材,而是關于民族精神。”相信,很多內蒙古觀眾都非常期待能早日觀賞到他拍出的關于民族精神的故事。
在他還沒開始拍電影的時候,他就已經是一位鼎鼎大名的廣告導演了;他的處女作《刀見笑》還沒上映,國外大導演道格·李曼就已經在海電影節上為其“吆喝”上了:特意來中國,約見中國記者,目的只為推薦烏爾善和《刀見笑》;此外,寧夏電影集團也等不及觀察《刀見笑》上映的票房成績,早早就把烏爾善請過去執導大片《畫皮2》。目前籌拍的《風神》系列影片,已經準備了2年半,據他本人透露準備4年才能開拍,真是吊足了觀眾的胃口。我想,觀眾之所以期待,是因為他是國內不多見的真正能讓經濟效益與藝術品質雙贏的實力派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