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春江花月夜:賽珍珠》 以中國語言展現民族藝術
大型多媒體原創舞劇《春江花月夜:賽珍珠》日前在第三屆江蘇省文化藝術節閉幕式上完成國內首秀。這部由鎮江藝術劇院與北京華江億動傳媒公司聯合打造的文化精品,曾于2015年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劇場進行全球首演,受到國際媒體廣泛好評,平均上座率在九成以上,實現了口碑與市場雙贏。
國際化需要中國語言
《春江花月夜:賽珍珠》由中美30多位舞蹈家聯合演繹,通過舞蹈語匯講述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普利策獎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的故事。將孔子、太極、書法、古琴、雜技等中國元素融于國際舞臺是該劇的一大特點,也是鎮江藝術劇院運用國際表達闡述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東方思想智慧的大膽嘗試。“明年《春江花月夜:賽珍珠》將在國內大范圍巡演,在這之前,國內的幾十場演出計劃已早早被排滿。”該劇制作人唐曉蕾表示,鑒于其他“走出去”劇目回歸本土易產生水土不服的現象,《春江花月夜:賽珍珠》將進行二次改編,希望它在國內市場也能實現口碑與利潤雙贏。
鎮江文廣集團董事長張兵說:“用國際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實現中國元素的對外輸出,不單是我們也是所有院團的夢想和情懷,更是樹立院團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徑。”但他們并未滿足于僅僅輸出元素,而是要把中國故事從中西方觀眾都能接受的“情感”“人性”角度完整地講述出來。因此,《春江花月夜:賽珍珠》雖然是在美國加工完成的,但國內制作團隊自始至終都嚴格把控著作品創作的核心立意,確保它講的是一位美國女作家與中國的情感故事。
民族化需要時代表達
創新與民族性兼顧,是藝術界老生常談的話題。鎮江藝術劇院參與打造的“準風月談”劇坊就是一種新的探索。它以實驗劇場為依托,不斷推出帶有創新性的演出。話劇《命中注定》就是該劇坊的代表作之一。
“一種藝術民族化,就是要讓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在作品中發揮主導作用,這是我的美學追求。”《命中注定》的編劇尹韜說。作為從西方引進的藝術,話劇《命中注定》卻運用了大量中國戲曲的表現手段。中國戲曲的“手眼身法步”為國內外的話劇家所敬佩,他們認為那是中國戲曲最有特點、最有價值的表現形式。然而,要讓話劇演員短時間就學會戲曲身段,并上臺表演,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尹韜從2002年便開始大膽啟用戲曲演員演話劇,這為《命中注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觀眾劉女士說:“許多舞臺藝術所謂的換湯不換藥似的求索創新,都不能稱之為成功。而《命中注定》在頗具現代感的話劇表演中使用中國戲曲手法講述民族故事,賦予了中國元素最有效的時代表達,讓觀眾感受到了直達心底的民族情感。”
市場化需要跨界融合
其實,像《命中注定》這樣演員的“跨界”融合,鎮江市藝術劇院一直在做。自從20世紀末合并了鎮江市歌舞團、揚劇團、越劇團、曲藝團、鎮江市文藝學校之后,鎮江市藝術劇院一直在嘗試讓歌劇演員融入戲曲舞臺、雜技演員融入舞劇舞臺、戲曲演員融入話劇舞臺,力求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具備跨界表演能力的院團。
同時,他們也在轉變思路,從過去創作、表演、營銷的“全武行”,轉變為大型項目的配套“供應商”。正如張兵所說,聯動院團以外的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元素,能快速有效地打通劇目創作、制作與演出市場的對接,從而培養市場意識,實現各項資源的跨界融合。“華江國風原創”劇目走出去、“長江國際音樂節”的打造,都是鎮江藝術劇院和系統內具有廣泛資源與市場運營能力的公司聯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