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文翻譯撬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事件】“中國網文在歐美受捧”背后曝出散落全球各地的網文翻譯組
【觀點】在野蠻生長之上的借力與規范,既調動民間積極性,又保護原作者正當權益,恐怕是未來著力的重點
“外國網友迷上中國網文”“中國網文在歐美受捧” ……過去10年中國網絡文學的爆發式成長,最近在媒體報道中有了更新的注腳,而散落全球各地的網文翻譯組也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以“武俠世界” 、 Gravity Tales等網站為代表,目前翻譯中國網絡小說的網站已有上百家之多,讀者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全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不少人甚至自發參與翻譯,成為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的好勞模。
就像觀看外來大片的溫暖時刻,似乎隨處游蕩著一個個字幕組的身影,網文翻譯組野花綻放般地出現,多少讓人有了一種共同參與的感慨——不同國家、民族、種族、地域和身份的人們,為著同一個故事,持續多年追更,又自發地翻譯、交流和分享,那種獨特的、共同雕刻時光的體驗,在這個網絡時代變得異常真實和感人。在傳統的文學觀念里,網絡文學可能還存在可供探討、有待構建的廣闊空間,但無論是外來大片“引進來”還是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 ,那些為此默默奉獻、散落全球各地的“網蟲”都是宅男宅女們的最愛。
當人們為中國文化“走出去”而努力、或苦惱于它的事倍功半之時,網文翻譯組展示出了一種同住地球村的民間力量。據報道,目前活躍的中國網文漢譯英翻譯組有20個左右,譯者多為華裔或漢語學習者。他們之所以成為網文翻譯者,往往跟他們難以讀懂傳統著作、不易讀到當代作品有關;可讀性強又通俗易懂的網絡文學,便成為他們閱讀興趣的起點、翻譯傳播的重點,甚至是進一步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那一道門窗。“高手在民間”不再是網絡上的自嗨或自嘲,而更反映出一種信息過載、龐大數據下潛隱的時代能量。
這些現象并不讓我感到意外。多數網絡文學作者都有閱讀武俠小說、自網絡文學起步階段就混跡于各類社區進而追讀乃至嘗試寫作網絡小說的經歷,這使得網絡文學自然地充滿了參與性和代入感。網文翻譯組完成跨越語言的工序,不過是類似經歷的獨特釋放。
值得注意的倒是,這種更為草根的、自民間爆發卻帶有持續感染力、牽引力的行為,區別于以往大眾文化的運行模式,已具有鮮明的網絡特征——個體更加自覺的信息選擇,哪怕只是基于代入和參與而獲得滿足,哪怕難逃“大眾狂歡”之類的命名,依然讓人不得不震撼和反思。在新環境、新情況面前,“代入”和“參與”正越來越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去接納和釋放民間的力量,不單是為可能,也將成為大勢所趨。或許其中會涉及到版權等相關問題,但孕育的可能性足堪想象。
多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不時遭遇尷尬,似乎除了武俠小說、功夫電影等真正地進入國外大眾的視野,不少時候往往只是被局部地、片面地接受。從戲曲到雜技,要么是唱詞翻譯乖謬,要么是只以絕技示人,讓人急得直瞪眼。在好萊塢模式或其他壁障之下,一些影視明星雖說頻頻參演國際大片、亮相西方秀場,也并未真正實現“走出去” 。不得不說,這跟語言文化的差異及翻譯傳播乏力有關系。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5年和2016年,科幻小說家劉慈欣、郝景芳先后以小說《三體》和《北京折疊》斬獲當年的雨果獎。這些成績固然是以作品的優秀為基石,但背后傳神的翻譯恐怕功不可沒。
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受到歡迎,無疑是讓人振奮的事情。如果說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浩如煙海的皇皇典籍代表了中華文明數千年奠定的文化底蘊,各類國際獎項昭示著當代中國在文化上的自信崛起,那么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顯然更具有全民的啟發性。某種意義上,它的大眾文化屬性和網絡生長特點——作者、譯者、受眾和網絡幾乎完全同構,以及與外國同行幾乎同步起跑的技術背景,使得它有了制定規則、占領高地的更大可能性。其中,網文翻譯組事實上扮演了一個“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角色,既是翻譯勞模,也是同構要素,卻讓人聞到了春天的氣息。前不久,國內知名網站中文在線在歐美設立分公司、加大版權保護力度,掌閱科技與韓國英泰簽約合作、擴大渠道,都可以看作是對此的敏感呼應。而在媒體的報道中,也已有“打造中國式‘好萊塢’ ”的模式表述,可謂躍躍欲試。
中國網絡文學目前還受到不少詬病,往往因更新過快、苦于為稻粱謀而良莠不齊。但不可否認,多數作品基本是以中國文化為底色、以中國表達為載體的。像《誅仙》 《盤龍》 《星辰變》 《凡人修仙傳》等,中國的文化、歷史和神話傳說的內容或元素隨處可見,對外國讀者充滿神秘色彩,加上情節曲折、故事跌宕,自然受到歡迎。而像《致青春》講述青春成長、 《杜拉拉升職記》講述職場故事,則提供了現實和當代的中國想象。從產業的角度看,它可能意味著探尋平臺的商業模式、創作的類型模式;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宏觀視野里,卻別有一番駕輕車、走遠路的風范。曾經費力勞神、全是干貨的“走出去”收效不大,卻在網絡文學領域里柳暗花明,走過一村又一村。難得的是,網絡文學在不斷成長,一些作者和作品的文筆更加優美生動,也漸漸有意識地表達深度的思考,如貓膩在《將夜》 《擇天記》等作品中所展現出對家國天下、人生命運的思考,就充滿了人文情懷。
2015年1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關于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明確提出“開展對外交流,推動‘走出去’ ” 。就像阿基米德用來撬動地球的那根杠桿,網絡文學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更強撬杠,網文翻譯組則是那無數支點中的一個。后者所傳遞出來的信息,是廣闊的天地,但在野蠻生長之上的借力與規范,特別是在版權輸出等方面的有效拓展,恐怕是未來著力的重點。比如,既調動自發翻譯的民間積極性,同時又保護原作者的正當權益。這跟網絡文學草根崛起的過程有類似之處,運作模式也還有待探索,但重點是在“草色遙看近卻無”中,蘊含了春天或將到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