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鳳霞:到底什么叫新潮
我在思索一個問題,到底什么叫新潮?新潮可以體現在什么地方?新潮是不是涉及到兒童文學的觀念、內容、藝術、語言和文體?我想,“新潮”意味著兩個動作:一個是破,我們要打破一些什么?另外一個就是立,我們要立些什么?
我們的兒童文學應該注重什么,比如探索性、實驗性、先鋒性、激進性、包括像越軌性這樣可能有點過分的詞語?這些詞語代表的方向,其實在三十年前,我們的前輩們都非常認真而且非常有勇氣并滿懷激情地去嘗試了。現在我們有沒有這樣一種虔誠,這樣一種智慧去做這些?我特別喜歡英國的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同時也是2002年安徒生獎獲得者AidanChambers,曾引用卡夫卡的一個觀點來表達自己創作方面的激進性,他說:“一本書,必須像一把能夠砸開冰凍海面的斧子,而那些揮動斧子的手應該是賦予同情心與知識的手。”
另外一個英國的兒童文學作家PhilipPullman,就是寫《黑暗物質三步曲》的那個作家,他也談到過類似的話,他說:“我認為真正崇高的敘述并非是那些在當下的寫作中已經被玩透耗盡的東西……也許整個事情都是因為非常致命的缺乏野心而被削弱了力量,這才是我在同時代的作家中發現的、最讓我惱火的事情,那就是沒有野心,他們沒有嘗試宏大的東西,他們在做一些小的東西,而且精雕細刻。”他所講的宏大的東西,我們不要把他理解為是所謂的宏大敘事等,我們可以從更寬泛的意義上去理解這個“宏大”。當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就不由自主對照我們中國的兒童文學,其實我覺得在當代的中國兒童文學當中有不少作家都具有這樣一種野心,或者換一個中性詞來講就是雄心,包括老一輩的作家和現在的新秀作家,比如曹文軒老師、班馬老師、彭懿老師、梅子涵老師、程瑋老師等,年輕作家如陳詩哥等,在他的《童話之書》中也體現出了某種野心。但是,另一方面,我們還是有很多兒童文學作家缺乏這樣一種自覺。
兒童文學創作是需要積聚、積累、積淀的,無論是創作、評論還是出版其實也都需要這幾重目光。兒童文學創作不能夠因為主要是給兒童讀者看而放低藝術層面上的追求高度,更不能低估了兒童讀者的審美能力。兒童在創作藝術上也需要張揚探索性的先鋒精神,在美學的深層次上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