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穎: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現狀管窺
中國的兒童文學作家往往以“塑造未來民族性格”為己任,曹文軒的作品往往帶有情感激蕩,在靈魂陣痛中體悟人世滄桑和苦難,無論是他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草房子》《根鳥》《青銅葵花》,還是他充滿幻想的大王書系列,以及獨具趣味的“丁丁當當”系列,還有那本令人贊嘆的圖畫書《羽毛》,都展現了他一貫的博大恢弘的氣勢,堅持中國式的情感抒發和深刻的人文精神自覺。常新港《青春的荒草地》《煙囪下的孩子》等不失王者氣質,而“成長物語小說”系列,“動物勵志小說”系列等將對兒童成長的深刻剖析進行到底,時刻滲透著睿智動人的人生啟迪。薛濤的《白銀河》能夠準確把脈兒童的真實感受和生命體驗,洞察兒童的精神世界,把美與詩的生命展現在世人面前。黑鶴的動物小說《黑焰》《鬼狗》《風之子》等真實的生命被誠實書寫,情感的細膩和對家園的守望成為一首首蕩氣回腸的歌謠,撥動著讀者的心弦。中國兒童文學擅于探索和挖掘文學的深厚主旨,執著于對美好人性的描繪,頌揚世間的真善美,具有寬廣博大的人文情懷,在充滿童真童趣的基礎上提升審美意蘊。
新世紀以來的兒童文學作品涉獵題材相當廣泛,有反映城市兒童現實生活的作品,有反映戰爭、災難、自然、動物、冒險等作品,有反映城鄉差別和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的作品,真可謂海納百川,無所不包。
校園題材的兒童文學作品一直最為孩子喜愛,兒童自由的、快樂的、熱鬧的、清逸的生活如詩如畫,如秦文君的“經典校園小說”系列,伍美珍的“陽光姐姐最小說”系列等,寫兒童成長的快樂和煩憂,成為他們精神成長的后花園。面對城市的繁華,農村留守兒童生活也走入了兒童文學的中心,目前我國留守兒童已經超過六千萬,李東華認為:“這些兒童的生存狀態肯定能全部地折射出這個時代的秘密與現狀。”反映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的作品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曾小春的《手掌陽光》、陶江的《水邊的仙茅草》、常星兒的《一個男孩的河流》、雪燃的《離殤》等,這些作品描繪的留守兒童的苦難生活震顫人心,感人肺腑。
在我國兒童文學史上,不乏《小兵張嘎》《雞毛信》等戰爭題材的兒童文學,這些作品塑造的兒童形象多為英雄,忽略了戰爭給兒童造成的隱匿心靈創傷。曹文軒的《火印》、李東華的《少年的榮耀》、殷健靈的《1937,少年夏之秋》等被認為是“戰爭題材兒童文學的根本性突破”。一些被時光淹沒的歷史事件被作家挖掘出來,趙麗宏的《漁童》《童年河》是以“文革”為背景的優秀兒童小說,災難中童心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芒無處不在。殷健靈的《野芒坡》更把目光推到一百多年前,外國傳教士在上海創辦孤兒院,那里的孤兒生活的狀態和心路歷程被一個中國孩子成長的痛點照亮出來,直指人性的善惡,叩擊靈魂的高度。另外,以沈石溪、黑鶴、胡冬林等為代表的動物題材兒童文學作品不勝枚舉。當下兒童文學創作呈現出開放的、多元的、立體的、多維的創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