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淺予赴紐約因果
葉淺予先生是中國畫壇的傳奇人物。他并沒正規學過畫,也沒文憑,卻出任中國美協副主席;他畫漫畫出身,卻成了中央美院國畫系主任,他出生江南水鄉但性格桀驁,說是北方漢子都不讓人意外。七十年前,葉先生曾來紐約住過,那處舊居離我家不遠。那是1946至1947年,他被美國國務院邀請,作為中國文化名人,去美國訪問了一年。
1946年的中國剛剛抗戰勝利,百廢待興,美國和蘇聯競相拉攏文化人———二戰結束后,蘇聯曾邀請郭沫若、茅盾、丁西林訪蘇。雖然那時冷戰尚未開始,可美國已然開始跟蘇聯暗暗較勁了,也請重慶的民主派文人赴美。除了葉淺予,他們還請了老舍和曹禺。葉淺予不是個安分的人,在他去美國領事館辦訪美簽證時,美國領事告訴他“我們美國不是樣樣都好,你可以不客氣地挖我們的瘡疤”。葉淺予果然沒客氣,返國后即出版了諷刺美國的速寫漫畫集 《天堂記》 在報紙連載,直到北平解放。
葉淺予訪美主要生活在紐約,各種資料綜合下來,他在這期間主要做了這幾方面的事:
首先,作為漫畫家,葉淺予有著獨到的觀察視角和敏銳的藝術表現力,他從上船伊始就開始注意觀察。雖然剛剛經歷過顛沛流離的戰亂生活而來到了“天堂”,但他仍然以清醒和挑剔的眼光審視“民主的典范”。他以筆作刀,剖析各種社會問題。葉淺予堅持用畫筆和漫畫作日記,記錄在美期間的日常生活和種種現象,這些都成了他日后的創作素材。
其次是學術上的進修。紐約是世界藝術之都,世界人種的大熔爐,文化的交匯點。在紐約,他參觀了幾乎所有世界級的博物館,并積極參加各種文藝活動。此外,他還應美國國務院和美國之音邀請做廣播,在跟美國藝術家交往中,也尋找機會積極介紹中國的漫畫和抗戰時期的中國藝術。
第三,在紐約新學科大學辦畫展,展出他抗戰時期時事題材的組畫 《戰時中國》 《逃出香港》。美國觀眾過去只見過古代山水花鳥畫和古裝仕女,這次葉淺予把當代中國血與火的生活用傳統的國畫形式向他們展現,起到了耳目一新的效果。他的展覽相當成功,美國獲諾貝爾獎著名作家賽珍珠和同在紐約的中國作家老舍等都去參觀了畫展。
第四,葉淺予對美國的社會問題有密切關注。他參觀了美國工會的罷工活動,并前往黑人聚居的哈萊姆區,接觸各階層人士。葉淺予的 《天堂記》中對美國的批判可謂包羅萬象,從階級壓迫、種族主義、歧視、骯臟政治到少數民族權益、婦女利益、工人待遇、文藝現象等等都給予關注,其思慮相當超前———葉淺予關注的這些問題在美國迄今仍在、仍是人們大聲疾呼的社會問題,由此可見當年畫家的目光犀利。
第五,葉淺予雖然來到了被稱為世界首都的紐約,但他心系故國,時時關心國內時政,密切地了解國家發生的種種事件。他堅持記日記,對戰亂中的祖國充滿了憂慮和關愛。有意思的是,葉淺予跟老舍、曹禺同時赴美,以筆桿子著文為生的兩位作家都沒詳寫日記,倒是這位畫家堅持記日記,還用畫筆寫下了他們訪美的實錄,使我們得以在六十多年后了解和還原他們訪美的點點滴滴和心態、文化感受。
葉淺予訪問期滿沒有猶豫,斷然返國,加入了建設新中國的洪流。雖然后來他又歷盡了坎坷,甚至為這一段紐約歲月付出了身陷囹圄的代價,但他無怨無悔。回溯和考索葉淺予在紐約的文化活動,對研究葉淺予生平和當代中國美術史,都應該是有一定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