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復興的時代來了”——訪《生門》導演陳為軍
“上蒼給了我們生命,我們用奉獻去擁抱她。”泰戈爾的這首詩,成了紀實電影《生門》最貼切的“告白”。
2013年底,導演陳為軍和他的伙伴將攝影機架在了中南醫院婦產科,一拍就是兩年整。信奉“選題在你一公里范圍之內”的陳為軍,此前的紀錄片作品曾獲得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英國國家最佳紀錄片獎,也曾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單元。這一次的選題,同樣頗費思量。
“這就是一個高度濃縮了的滾滾紅塵。”在陳為軍看來,醫院的婦產科集結了窮與富的對比、生與死的掙扎、舍與得的糾結、老與少的代溝。每七天,新的人間悲喜就在這里輪換一遍。他們在中南醫院跟蹤拍攝了2年,素材量達500個小時,最后從拍攝到的40個完整故事中,選取了代表4種不同類型的故事,剪輯成了紀實電影《生門》,將于12月16日與全國觀眾見面。
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和當下語境里,生育是一個相當私隱和敏感的話題。被《生門》鏡頭記錄下的,自然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但更多的是焦灼權衡,生與死的拉鋸戰,甚至是對觀念與倫理的拷問。“任何矛盾都像一個立方體,由6個面組成。我們認為有些社會問題很尖銳,是因為并沒有把矛盾的各個方面全部擺出來,當你真實、客觀、公正地擺出這些矛盾,明晰它的前因后果時,就會發現,對立最終可以達成和解。”陳為軍說,醫院是生命的起點,也是生命的終點,“其實把醫院的故事拍好了,也就把咱們中國人拍好了。”
在《生門》里,你確實可以看到“最大公約數”的中國人。他們極普通,普通得就像你在任何一班公交車、任何一家小飯館甚至任何一個醫院取藥小窗口遇見的那些人,而他們的悲喜得失就在此刻、就在這片土地上。是的,技法再高超的導演也抵不過生活,真實就是這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最大的魅力,真實的笑、真實的哭、真實的糾結、真實的命懸一線,具有任何演員都無法演繹的穿透力。
“他們面對生命的那種敬畏,面對困難的那種隱忍,正是我們民族性格里最普遍最深沉的一部分。”陳為軍說,某種程度上,紀錄片導演很像社會學工作者,“區別在于,影像是面向大眾的,而不是局限于學術圈,就像白居易的詩歌,老太太也能看得懂。”
《生門》要在電影院與觀眾見面了,陳為軍充滿信心。從去年的《旋風九日》《喜馬拉雅天梯》到今年口碑票房俱佳的《我們誕生在中國》,電影觀眾里越來越多沉默的大多數被激發了出來。“生活給你所有的驚喜就在于,永遠會超出你過去的認知。電影從真實的影像肇始,網絡時代又回歸人們對真實影像的追求。”在陳為軍看來,從周末銀屏上一檔接一檔的真人秀節目,到今年異常火爆的網絡直播,都在表征我們的觀眾對真實影像的渴求。“紀錄片復興的時代真正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