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語言保護迫在眉睫
【語文筆談】
少數民族語言保護迫在眉睫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的現狀、機遇與挑戰
作者:丁石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中國境內已經識別和正在使用的語言涉及漢藏、阿爾泰、南島、南亞、印歐等5大語系,還有尚難界定語系、語族或語支及混合語等的若干語種,分布于上述語系的10余個語族的語言計130余種。無疑,我國是世界語言資源大國,但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尤其是人口較少民族的語言資源傳承和保護現狀令人堪憂。
2015年6月,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第一個試點的數據采錄工作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展開。張巖攝/光明圖片
2015年8月,丁石慶率團隊在甘肅積石山縣進行保安族語言資源數據采集工作現場。張巖攝/光明圖片
2016年5月,國家語委與國家民委辦公廳共同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的通知》,并頒布了2015—2019年在全國少數民族中展開300個一般點、100個瀕危點的總體規劃表。這標志著,由國家統一規劃、地方和專家共同實施、鼓勵社會參與的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工作,正式以規范化、科學化、社會化、協同化的模式推進。
這是繼1956年我國開展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普查以來,一個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大型國家工程,也是迄今為止世界范圍內規模空前的語言資源保護項目。與上次的語言普查工作相比,無論從起點、規模、財政支持力度,還是從調查手段和調查方法等方面來講,都不可同日而語,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對我們長期從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工作的專家學者來說,這是一次絕佳的機遇,也是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事業和研究隊伍的一次全面學術檢閱;尤其對少數民族語言學科來說,將是一次進行科學規劃和實施梯隊建設,加速提升專業隊伍整體素質,為培養大批后續人才積累可持續發展潛能的契機。
多年來,筆者曾以國家社科基金、國家“211工程”與“985工程”等多種形式立項,在北方部分民族中開展相關專題的語言國情性質的長期調查。從調查所獲材料綜合分析,我國北方民族的語言使用現狀較為復雜,不僅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使用情況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個民族內部,也因不同方言區、不同居住格局等原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疊和不平衡現象,甚至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程度的母語人之間也存在一定差異。同時,語言資源保護措施和實際功效也有差別,僅有為數不多的一些語言以各種不同的理念和模式,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和語言資源進行著保護和傳承。
從整體上看,更為普遍的現象是,北方民族尤其是人口較少民族的母語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變。其原因無外乎母語傳承途徑愈發單一,母語個體數量的比例銳減,家庭母語傳承環境和社區母語強化環境弱化。其結果表現為:許多民族的母語人對日常耳熟能詳的最基本詞匯的第一反應速度變慢,許多固有的詞語已逐漸淡出某些年齡段母語群體的記憶,語言結構發生變異等。而母語代際傳承斷層現象則更為突出,即使是在同一民族組成的家庭環境中,母語的使用也因各種原因出現了使用頻度減少或逐漸萎縮的態勢。母語的使用頻率逐漸由高趨低,而第二語言的使用則正好相反,甚至在我國北方民族聚居區內居住的青少年人群中,語言轉用也成為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
中國境內南方少數民族語言情況的調查數據和材料,已證實南方少數民族語言也存在上述同質或類似的情況,其中還包括部分人口數量并不少的民族。
上述現象也發生在我國的跨境民族中。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語言中,屬跨境的有38種,而其中的部分跨境語言正在趨于消失,如烏孜別克語、塔塔爾語、鄂倫春語、赫哲語、俄羅斯語等,甚至有的跨境語言的使用,因受其相鄰國家影響較大而出現了文化倒灌現象。
據2015年筆者主持的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北方少數民族語言調查20個一般點和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負責協調和實施的2016年88個點(包括28個瀕危點和60個一般點)的調研材料顯示,僅在兩年內,已有十余名發音合作人因各種疾病、發音器官缺損等原因而不能參與和配合語保工程的調查任務,還有幾個瀕危點因難覓符合工程各種規范要求的發音合作人而不得不重新選點,甚至數個一般點也存在類似現象,部分課題組不得已提出申請,要求降低遴選發音合作人的條件。更為嚴重的情況是,數個課題組原來提出的十分理想的發音合作人在立項期間還健在,但當課題組即將赴調研現場時,卻被告知發音合作人近日遺憾離世。
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工作面臨嚴峻挑戰。
挑戰之一: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傳承、保持現狀堪憂,部分語種的保護工作則因各種原因收效甚微,尤其是無文字及人口較少民族的語言保護工作至語保工程啟動之前幾乎為零,而大多數語言極速衰變的程度及后果不堪設想,時不我待,搶救工作迫在眉睫!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一個歷史使命,前期的總體規劃、頂層設計、組織實施方案既需要前沿、科學、創新的理念,更需要敢開先河的魄力,同時也要求實施方案實事求是、切實可行。
挑戰之二: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任務重、要求高、時間緊,對承擔單位、組織者和課題參與者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承擔單位必須高度重視,在保證工程質量和加強條件保障方面作出承諾和兌現。組織者除了具備大團隊集體攻關、協調組織、主持頂層設計和重大學術決策的經驗,還應具有較高的應變能力,來應對和協調推進工作進程中時常遇到的各種復雜情況;同時還要具備語保工程一線工作的經歷和經驗,熟悉各環節的工作內容和規范要求;最關鍵的,是要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在工程層面有諸多雖然繁雜細膩卻科學嚴謹的規范標準,尤其是瀕危點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這就要求每個課題參與者必須既具備歷史使命感和高度責任心,同時也要兼備承擔課題所有具體任務的學術水平和能力。另外,語保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語言資源數據采集工作,作為工程參與者,需要獲取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為構建大型數據庫提供各種規范達標的入庫材料。
挑戰之三: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是黨和國家的遠程規劃和長期行為,具有巨大的可持續后續運作空間。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研究工作也將在完成語保工程專項任務之后,陸續展開一系列后續研究計劃。因此,目前參與專項任務調查和研究的一批年富力強的項目負責人、課題負責人,也包括相當數量的博士生、碩士生等青年才俊,將是這些工作的主力軍和后繼人才。對工程層面和組織者來說,從語保工作中去發現好苗子,并大膽提攜,給他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條件,為黨和國家培養一批優秀的語言學人才,是任務,更是對我們是否具備學科視野和學術創新膽魄的一次考驗。對上述各類人才的個體挑戰則是他們可否充分參與和分享工程的資源,審時度勢,抓住機會,盡快成長,并順利將自我鍛造成為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優秀人才。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國家已吹響搶救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的號角!我們將全力投入到語保工程的各項工作之中,順利完成這一嚴肅的政治任務與學術任務,交一份讓全國各族人民滿意的答卷。
鏈 接
為貫徹黨和國家“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的方針、政策,教育部、國家語委于2015年5月印發了《關于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語言資源調查工作。在2015年啟動少數民族語言資源80個點的調查試點工作基礎上,根據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工作的復雜性及在整個工程整體建設中的特殊地位,教育部、國家語委委托中央民族大學大學全面負責協調和統籌全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方面力量來推進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工作。為此,中央民族大學特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并成立了由校內外少數民族語言專家學者組成的專家工作委員會,負責重大學術事務的審議決策。該中心實行“中心—項目負責人—課題負責人”三級管理體制,按語族分設項目負責人,相對獨立地組織實施所負責語族內包括一般點和瀕危點的全部調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