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平:傳統和文脈
今天參加這個會,我將圍繞兩個關鍵詞講——傳統和文脈。八十年代,前輩們做了很多嘗試,有探索性的,有自己的獨創。對于我們這輩人來說,了解他們的途徑,一是感覺他們個人的品格,還有就是通過閱讀他們的文本。
怎樣理解他們的文本呢?我覺得作為一個作者,不必用理論分析,感受他們的文字就可以了。前一段時間我重讀秦文君老師的《十六歲少女》,讀完后我立刻給了她發了一個短信,表達了自己受到的觸動。我覺得秦老師和曹文軒老師那時的創作,有一種鋒芒之利,這種鋒芒不是指文字多么有殺傷力,而是說他們有一種原發的不被世俗捆綁的創作沖動,這樣的書寫欲望對作者來說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閱讀圖書給作者發短信的事我做過兩次:一次對這本書,另一次是給彭學軍,在書店里“邂逅”了她的《你是我的妹》。我覺得這種反應是很自然的。身為作者我們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受著上代人的影響,可能是某種風格,也可能是語言,也可以是一種“氣”。
我習慣把自己的讀書感受記錄在手機上,用這種方式我“收藏”覺得有價值的文本。近期我寫一個長篇小說寫得很艱苦,空閑時就找來曹文軒老師的《草房子》看,曹老師的草房子已經有無數的學者、專家做過各種闡釋和解析。可這次讀到其中一個章節,我還是特別有感觸,就是他寫秦大奶奶的那一段。
按我切身的理解,曹老師這一章契合了中國的傳統美學,清代惲南田的“朱欄白雪夜香浮”的感嘆。宋代詩人林逋的“暗香浮動月黃昏”,其含義具有鮮明的精神持守和生命溫度,從宏觀的角度對生命乃至人生境遇,給予了概括和審美的凝視與吟誦。中國的古典美學,往往以生活中常見的一花一葉,草木一秋,揭示生命的本質,表達對世界和人的悲憫與關懷。曹文軒小說中對普通人的命運總是寄予遠處注目式的關照。在宏大的歷史激流中生命的辛酸、人的命途多舛,都是他筆下表達的內容。這種表達是輕逸的,并非大肆渲染和直抒胸臆,而是以一種曹文軒式的唯美筆法徐徐道來。
我最近寫長篇小說的時候涉及了一個類似歷史時期的描寫,這個故事跟我母親的經歷有關,于是我同她交流了很多。我母親被錯劃成右派,平反后她恢復工作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安徒生的《野天鵝》改編成一個童話劇。我問她當時的感受,她說當時最難的時候唯一想的就是自己千萬不能死,如果死了,自己的孩子就會變成野孩子,無家可歸被社會遺棄。我聽到這些話時特別震撼,就是說在整個社會特別動蕩的時候,在你的命微不足道的時候,天下的母親可能都會有這樣一種保護孩子的本能,這種本能源于人性中的善,也源于中國人倫情理的厚重,它蘊含在千年的人類經驗之中,即使面臨社會倫理和傳統道德價值觀崩潰之時,依然根植于人心不會改變。這是人性的一部分,是兒童文學需要表達的重要內容。
有時候我就想,雖然同母親有過很多文學的交流,但可能真的并不完全明白她。寫童話寫到八十幾歲,從現在的某種角度看,她的童話可能是老奶奶講故事的敘事方式,會讓人感覺是不是有些過時了!但她的作品里,無論是《野葡萄》還是《金花路》都包含著某種精神力量,這種力量是無法被忽視的,這種內心的感受不是做出來的,是她心里恒有的精神底色。
兒童文學是有傳統和文脈的,那么多前輩作家的作品耳濡目染著后面的寫作人,這也是我參加這個會的欣喜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