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之廣:從名著到網絡文學
制作人李小婉認為當下火熱的IP(知識產權)只是一個概念:“事實上整個影視行業,對于好故事的追求從很早之前就開始了。”正如她所言,無論IP演化成何種概念,好的文學作品始終都在為影視劇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糧”。
在改革開放之初,四大名著的影視改編受到了人們的熱捧,其播出時的萬人空巷至今還讓許多人記憶猶新。四大名著的文化魅力跨越了時間的界限,為處于文化饑渴狀態的人們提供了滋養。而后莫言、余華、蘇童等人的小說先后被搬上大銀幕,掀起了一陣純文學改編潮,改編而成的作品表現形式上不可謂不沉重,不過那時人們似乎喜歡在反思之中尋求一些有分量的內容。
而后就是改編自金庸、王朔等人作品的影視劇開始充斥熒屏。之后,中國開始進入網絡時代,根據網絡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劇進入到人們的眼簾,如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等。不過網絡文學的地位在那時頗為尷尬,也沒有現在如此龐大的群眾基礎,人們對于由網絡文學所衍生出的影視作品大多只是好奇。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90后”觀眾群體的崛起,以及大環境的利好,使得IP成為一種熱潮,網絡文學迎來新的改編高峰,如《甄嬛傳》《誅仙》等引發一波又一波的收視狂潮。而以張嘉佳《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為代表的新型青春文學也成為市場的寵兒,影視改編權被各家公司所爭搶。
不過無論是選擇改編哪類作品,投資人與觀眾關注的重點還是它是否有好故事。好故事始終是貫穿文學作品影視化的核心,也是影視劇與文學作品聯姻的關鍵所在。
同時我們也能看到近些年讀者口味的變化,從最開始對長篇故事的喜愛,到現在對于小故事的推崇,也間接反映了當前人們的閱讀趨勢。網絡時代下,碎片化信息不僅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也改變著人們對影視劇的欣賞模式。
對于這種改變是好是壞,我們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不過,許多不適合改編成影視劇的作品被瘋搶,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正常的市場行為。或許在不久之后,等待泡沫消退,對于文學作品故事本身的追求又會被人們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