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與科幻文學研究”國際會議在京召開
為紀念托馬斯?莫爾社會主義名著《烏托邦》出版五百周年,12月3日—4日,“烏托邦與科幻文學研究”國際會議在京召開。會議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聯合主辦,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協辦,來自中、美、日以及香港、臺灣地區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
今年,世界多地都舉辦了紀念《烏托邦》出版五百周年的學術活動,探討這一人類思想史的經典之作對于今日世界的意義和啟迪。作為同類活動中的最后一場,北師大舉辦的這場國際會議籌備已久且規格頗高。美國科幻雨果獎星云獎獲得者《火星三部曲》的作者金?斯坦利?羅賓遜、《科幻研究》Science Fiction Studies前副主編Veronica Hollinger女士等海外嘉賓,以及戴錦華、孟慶樞、王建元、王逢振、舒偉等該領域的國內學者齊聚一堂,更有大量青年學者甚至學生到場發言。
主辦方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過常寶教授指出,烏托邦的概念雖然來源于西方,但在東方政治哲學和文學藝術中不乏殊途同歸的思想;而科幻小說更是大多數創新型國家都非常重視的一種文學形式。此次會議還會涉及“在中國思考未來“這樣的主題,這無疑是區別于其他紀念《烏托邦》500周年會議的獨特之處。
學術委員會和組織委員會主任姚建彬教授認為,烏托邦是內在于人的生存結構中的追求理想、完滿、自由境界的精神沖動。從價值層面來看,烏托邦精神的內涵,主要就在于它是對人的存在的研究與揭示,是指引人類自我提升的航標。烏托邦精神把人從一己的狹小空間引導出來,為他追尋乃至把捉自己的無限性、豐富性、完美性提供了可能。就此而言,烏托邦精神對于人之為人,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生產價值。對于當下而言,呵護乃至召喚烏托邦精神,其實是保護我們對于未來的想象力,使我們免于淪陷在物質主義、感官主義的泥坑之中。
大會嘉賓金?斯坦利?羅賓遜在《烏托邦的未來》的報告中指出,“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有500年,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1600年,柏拉圖的《理想國》有2400年,而法國肖維巖洞里的動物烏托邦壁畫已有32000年之久。一直以來,烏托邦愿景與我們同在,并將與我們共存亡?!彼膱蟾鎻恼麄€生態系統的變化、從全球化的經濟發展角度定位烏托邦,高屋建瓴地指出,無論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這種文學形式正跟現實高度重合,人類必須有所作為。
戴錦華教授的《科·幻的魔方》則結合科幻電影和小說,從思想史角度走向烏托邦和科幻文學的理論縱深。在戴錦華看來,中國以巨大的人口基數為基本參數,對任何場域的介入,都必然將起快速放大并改變。中國必須是未來的,才能擁有未來,間或創造未來。
在兩天的會議中,與會學者會分別圍繞“思想史視野中的《烏托邦》”、“烏托邦與批判理論”、“城市與空間”、“歷史中的中國文本”、“文字與視覺”、“文類脈絡與進路”、“戰爭的遺產與想象”、“全球烏托邦探索”、“中國文本中的歷史”、“在中國思考未來”等十個子議題,展開熱烈交流和討論。
承辦此次會議的北京師范大學科幻創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吳巖教授指出,近五年來,中國科幻文學呈現出繁榮的態勢,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從個體創作到集群創作、從小說到全產業、從國內走向國際、從自發創作到政府支持。與此同時,想象未來的小說正在走出文學的疆界,進入對未來發展的影響階段。九月在中國科幻大會成功發布的《2016中國科幻創意創新方向報告》和剛剛出版的《中國科幻研究》叢刊,就是在這個領域的一些嘗試。我們希望這次會議的召開也將給國家的科技和文化創新發展帶去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