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留住我們的鄉愁
這些年我主要做兩件事,一個是民間文化遺產搶救,一個是傳統村落保護。近來尤其是把精力放在后者上面。這里面千頭萬緒,有太多的實地調查與資料整理工作需要做,很辛苦,但是也很有收獲。我們的團隊奔走在田間鄉野,所從事的工作,是個細活、苦活、不會吸引太多目光與掌聲的活兒,但也是接地氣的文化工作,是富有時代與歷史意義的大事,是這一代文化人義不容辭、必須要干的活兒。因為不管是民間文化遺產搶救,還是傳統村落保護,都處在一個動態的環境之中,它們隨時都在變化,隨時都可能失傳或消亡。因此,我們的工作確實是在“與時間賽跑”,等不起也拖不起。
前兩年我遇到一件事。在浙江的紹興與寧波之間,有一個山間小村落,因為要修水庫蓄水,整村都需要搬遷。那是一個古村落,里面甚至有不少宋代的文化遺存。那里的老百姓對村子感情特別深,他們自發組織起來,把村里的好東西都搬出來了,連老樹都挪出來了,還在村中挖了幾十袋子土作紀念。村民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將村子里遺存的文物登記留檔,房子繪圖造冊,然后在政府提供的新土地上,一磚一瓦,把“老家”照原樣蓋起來。聽說這件事之后,我的內心很震撼,真是被他們感動了,我認為這就是寫在大地之上的實實在在的“鄉愁”!老百姓對自己家園的感情,比海都要深。這也是我們做傳統村落保護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后來,我們的學術團隊跑到山里去幫村民搞調研、做測量、復建村落。這不僅僅是幫助他們留住日常生活的場景,更是幫助他們留住自己的文化傳統,留住對我們民族身份的記憶與認同。
現在,我國已經公布了四批傳統村落國家保護名錄,入選村落達四千多個。估計最終大約有五千個左右傳統村落進入國家保護名錄。對于這些傳統村落,政府將會給予政策與資金的大力支持,使它們成為傳承文化、留住鄉愁的實實在在的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保護這些珍貴的傳統村落,其實就是保護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
近兩年來全國文藝環境迅速好轉,文藝各領域都呈現風清氣正、欣欣向榮的局勢。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對我們的文藝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講話指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許多文化產品要通過市場實現價值,當然不能完全不考慮經濟效益,然而,同社會效益相比,經濟效益是第二位的,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要服從社會價值。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我認為,這是對當前文藝界不時浮現的過度市場化與低俗娛樂化傾向的有力反撥,是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妥善處理好社會效益與市場效益的關系,是提醒文藝工作者不能淡忘文藝工作的責任與擔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畢竟,只為錢的藝術是沒有前途的,文藝如果過度強調市場,會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加物欲化,文化也會因此失去高貴的品質,真正觸動人心的優秀之作勢必難以出現。如果一個民族的文藝沉溺在享樂式與快餐式的氛圍之中,這個民族的文藝,乃至精神,都是振作不起來的。只有當藝術家摒棄浮躁之心,拒絕名利誘惑,才可能創造出真正的精品力作。
(馮驥才:中國文聯副主席)
制圖與人物速寫: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