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的心永遠隨著人民的心而跳動
走出方寸天地才能閱盡大千世界——訪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
95歲高齡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參加了此次全國文代會。
作為一個有抱負、有追求的文藝工作者,秦怡始終追隨人民腳步,一輩子在為電影事業奔走。走出方寸天地,才能閱盡大千世界,讓自己的心永遠隨著人民的心而跳動,這在這位老藝術家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直至2014年,她還自編自演了電影《青海湖畔》,該片以修建青藏鐵路為背景,講述一群氣象專家攻克了凍土層難題,使得鐵路通車的故事。
由于是發生在青藏高原上的故事,主創需要在當地拍攝取景。可是秦怡90多歲高齡,很多人都勸她不要去,可拗不過她的執著。她飾演的氣候工程師梅欣怡,在環境頑劣的高原上一待就是30年,這樣的堅守讓秦怡想到自己,“我今年95了,別人驚訝這個年紀怎么還在學習。因為活著! 活著的時候不去做,你去遺憾也是白搭。”
秦怡告訴記者,在高原上,很多年輕的工作人員高原反應很厲害,可自己卻沒什么感覺,當時大家還很羨慕她越老越硬朗。可殊不知,當她回到上海的家中,這次高原之行對身體造成的影響慢慢顯現———回來后的第三天,秦怡的一條腿突然麻得不能動彈。到醫院一查,發現是腔梗。雖然時隔兩年,直到今天也沒完全好。看來,是工作的興奮和投入蓋過了身體的不適。
秦怡眼下正在寫一部以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為背景的劇本———以一對小修女姐妹的故事表現普通民眾在戰爭中的堅韌不拔。在故事中,她融入了自己妹妹的親身經歷。秦怡希望用這些真實的細節表現,展現那一段歷史。
(本報北京11月30日專電)(黃啟哲)
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揚———訪電影表演藝術家王曉棠
今年是電影表演藝術家王曉棠第8次參加全國文代會。會場里,很多與會代表看到她都會熱情地圍攏過來,與她握手、交談、合影。盡管已經82歲高齡,女將軍仍然英姿颯爽;而在人們的心目中,她仍然是《野火春風斗古城》里的金環、銀環,是《海鷹》里的女民兵連長,是許多英雄的化身。
是的,英雄。王曉棠說,從上學到參軍到開始拍電影,自己最崇拜的就是英雄。也正因為如此,她被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的這一段深深打動: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
“我成長在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不光是我,那個時候,拍電影的人,看電影的人,最崇拜的就是英雄。在那樣的一種氛圍下,一部關于英雄的電影,甚至可以改變人生的走向。”王曉棠這樣對記者說。比如1959年國慶獻禮片《海鷹》,講述我軍用快艇打沉了敵人軍艦的故事。演員全部來自八一電影制片廠,王曉棠在其中扮演女民兵連長,也是快艇艇長的妻子。
“這就是英雄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夠鼓舞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攀登。”時隔多年,今天的王曉棠回憶往事依然感慨。在她看來,盡管時代已經不同了,渴望英雄、崇拜英雄仍然是人們內心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結。
不過,要把英雄人物塑造好,要把英雄事跡變成作品,需要真正深入生活。“感動自己當然是第一步,但是感動自己不等于感動觀眾。要想感動觀眾,靠的是藝術的真實。藝術工作者必須真正地深入生活。”王曉棠告訴記者,當年為了演好《海鷹》里面的英雄人物,演員們全部下基層鍛煉,上快艇,去漁村。
“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揚。總書記的這些話,實際上是將一個很大很深刻的命題擺在了我們面前———尤其是對于部隊的文藝工作者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事業,需要我們內心強大,才能有定力,有創造力,才能堅持,不會為一時名利動搖。”王曉棠說,習近平總書記所做的重要講話,恰恰給了文藝工作者一種巨大的,可以堅持下去的力量。
(本報北京11月30日專電)(邵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