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壯大高品質文學陣地——作協五年工作巡禮系列報道之八
文學報刊社網作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學的重要載體,是推出優秀作品優秀人才的陣地,是團結作家、引導創作、服務讀者的平臺。5年來,中國作協及各團體會員單位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高度重視文學陣地建設,各文學報刊社網堅定信念,不改初心,改革中高標準,堅守中高品格,引領文學風尚,成為推出精品力作和優秀人才的精神家園。
堅持正確導向 展示當代文學魅力
5年來,中國作協及各團體會員單位所屬報刊社網始終堅持正確導向,強化輿論引導,全方位、多層次、持續全面地宣傳黨中央關于文藝工作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宣傳貫徹文藝工作座談會、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導向成為事業中的自覺堅守。中國作協召開全國文學報刊工作會議,成立全國文學報刊聯盟,圍繞增強政治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進一步強化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擔當,凝聚共識,讓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落到實處。
圍繞黨的十八大、“中國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慶祝建黨95周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等重大節點,各文學報刊社網多舉措開展文學活動。中國作家出版集團舉辦“沙家浜精神”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征文;《文藝報》主辦“中國夢與文學理想座談會”,開辟“中國夢”新作品專欄,舉辦“講好中國故事”系列研討會;《人民文學》推出“中國夢·文學質地”欄目;《詩刊》著力提升辦刊質量,擴大外部影響;《中國作家》關注當下現實生活,開辦“放歌中國夢”、“新實力”、“中國故事”等欄目;《民族文學》舉辦“中國夢”征文活動等。此外,“海上絲路采訪”、“甘肅精準扶貧雙聯行動采訪”、“作家翻譯家走訪少數民族地區”、“‘一帶一路’詩歌采風創作計劃”等活動結出了豐碩成果。
在每年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中國作家館都以圍繞當代作家和當代文學的一系列主題鮮明的活動,展示著中國文學的獨特魅力。自2012年起,中國作家館開創性地設立主賓省,河南、山東、河北先后成為主賓省。在2015年全國期刊交易博覽會上,中國作協所屬報刊社集體首次以整齊陣容亮相,以高品質內容成為刊博會上最受讀者關注的焦點之一。
高標準高品質 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堅守高品質文學陣地,不斷推出富有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的優秀作品是中國作協及各地作協所屬報刊社始終堅持的文學理想。中國作協組織的重大文化原創工程——《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目前已出版6批共60部,產生良好社會影響。作家出版社的茅盾文學獎獲獎圖書系列等新書成為在讀者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品牌。《人民文學》連續推出賈平凹、張煒、周大新、曹文軒、馬原、劉慈欣、孫惠芬等作家的重磅新作,“科幻小說專輯”、“兒童文學專號”、“軍事文學專刊”產生了影響。《詩刊》新設“發現”、“大學生詩頁”等欄目,每年重點推出“80后”、“90后”詩人的佳作。《中國作家》鼓勵作家用文學記錄和描繪偉大時代,《建國大業》《飛天》《辛亥革命》《第一書記》《湖光山色》等作品獲“五個一工程”獎。
各地名牌文學刊物堅守文學品質同樣綻放光彩。《收獲》首發的《隱身衣》《如果大雪封門》《香爐山》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繁花》《黃雀記》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芳草》在刊發內地優秀作品的同時,將觸角伸向中西部地區,推出了阿來的《空山》、次仁羅布的《放生羊》等高質量作品。《鐘山》調整辦刊思路,加強“非虛構”寫作,恢復詩歌欄目,開展江南文化的討論、新媒體與文學等討論,強化引領。吉林的《作家》、安徽的《清明》、云南的《大家》、重慶的《紅巖》、河北的《長城》等注重在時代變遷中的品牌積累,以風格獨具的面貌,成為作家心目中鑄就大作、推出新人的家園。
不斷創新求變 激發活力創造力
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辦刊中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等傳統思維已經發生巨大改變。《人民文學》《詩刊》《收獲》《萌芽》等,開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越來越多的好作品及時出現在新媒體平臺上,實現了更有效、更廣泛的傳播。中國作家網依托人民網新版上線,更加有重點、有層次、有深度地呈現國內外文學動態,展示各項文學工作,更好服務作家、文學工作者和文學愛好者。中國詩歌網運營順利,目前每日點擊量已突破20萬。廣東作協的《作品》雜志自2014年起改版,提出“好作品讓生命發光”的辦刊理念,并被評為“中國最美期刊”。《萌芽》新刊推出以來,發行量不斷增長。上海作協的“華語文學網”自2014年7月正式上線以來,堅持主推經典、主流文學作品的定位,先后與海內外數百位華文作家簽約,為會員、文學雜志和文學社團提供數字出版、版權代理、創意孵化、評論推介等系列服務。《美文》雜志則進駐全球900所孔子學院,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各報刊社網還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探索文學事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中華辭賦》正式創刊,成為國內惟一公開出版發行的辭賦月刊。中國作家出版集團與華東政法大學共同成立中國廉政與法治文學研究中心、與上海大學簽訂共建“上海大學中國創意寫作中心”。陜西的《延河》月刊主辦“當代純文學期刊延河高峰論壇”,積極同新媒體對接,開辟網絡市場,與中國知網、讀攬天下等八家媒體達成網絡數字出版協議,運用博客、微博、QQ群、微信等平臺建立線上讀者群,推介新作,擴大文學影響。
文學報刊社網引導廣大作家關注時代發展、關注當下生活、關注人們心靈,用文學記錄和描繪這個偉大時代,在“互聯網+”時代,它們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求新求變,獲得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相信在推動中國文學繁榮發展的進程中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