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動畫陷入怪圈,專家指出“理論、學科建設滯后”
2016年多部美國動畫大片瘋狂搶收全球票房,國產動畫則只有一部多年跳票的《大魚海棠》可做代表,論及效率、產能和藝術水準,中國動畫和美日動畫差距不小。問題在哪里?
11月19日在成都大學召開的首屆中國動畫學年會上,專家指出國產動畫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嚴重滯后,高校動畫專業就業率更是近年來頻頻被亮“紅牌”。
記者了解到,和《功夫熊貓》《冰川時代》《海底總動員》等多年來不斷推出續集保持高熱度的美國大片相比,國產動畫在藝術水準、市場規模、制作周期等方面,都難以和成熟的美日動畫產業相比,其中一大因素是從業人員的培養難以滿足市場的高端需求。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動畫曾擁有過自己的輝煌。將中國傳統水墨畫、民樂、戲劇造型、剪紙、皮影等藝術形式融合于動畫作品創作中,《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蘭花花》等動畫作品,以其鮮明的中國藝術特色,在世界范圍獲得極高評價。在進入數字工業時代后,中國動畫面臨人才斷層、技術升級等挑戰,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為繼。
看到了人才的短板,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動畫專業,但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動畫專業并不是一開就靈,反而其就業率連年被教育部點名亮“紅牌”,成為就業率最低的專業之一。
國際動畫協會中國分會秘書長李中秋說:“從2005年起就提出動畫行業最缺的是理論基礎,當時幾乎是零,十幾年過去了,理論進步太小。我們有26萬分鐘動畫片,但是孩子們還是去看日本動畫片,有沒有人去研究過?努力推動動畫專業擴招的時候,有沒有理論研究作為基礎?當對就業率亮起‘紅牌’的時候,有理論嗎?”
除了理論滯后,還有學科建設滯后。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特聘副研究員茍強詩介紹,按照《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藝術學從文學門類中獨立出來,成為第十三大門類——“藝術學”。其下分為五個一級學科,動畫則是歸屬于其中的設計、美術、藝術、戲劇與影視之下的二級學科,有的高校劃到這,有的高校劃到那,不停變化。
教育部動畫與數字媒體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武漢理工大學動畫與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朱明健說:“動畫很可憐,到現在為止沒有自己的學科,只能成為動畫專業,依附在設計學、或美術學、或藝術學、或電影學里面。”
現在大學師資一般要求碩士學歷,由于缺乏獨立的動畫學科,動畫只有本科專業,僅有中國傳媒大學等少數高校有動畫碩士點,所以大學里招進來的師資好多是學美術學、藝術學的專業人才,而真正懂動畫的高級人才十分稀缺。
“曾有這樣的例子,某高校進人只能進博士,結果招了一個計算機硬件的博士。”朱明健說,“根本就不懂藝術,把工科的標準拿進來,評價標準都混亂了。但學校出去評獎、申請社科基金,還非博士不行。”
朱明健親眼見到一位美國東北大學游戲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到中國高校來要求給學生補美術學和藝術學課程,發現中國學生學動畫太單一,對藝術的本質、包括創造的方法論都需要補課。這給朱明健強烈的刺激:“現在1000多所高校開設動畫專業,在校每年5萬學生進來,師生比差不多到1比15,這么龐大的規模,再不大力推動動畫理論研究和學科升級,就要耽誤一代人。”
(新華社成都11月2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