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古城:戈壁深處靜默的“神龜”
陽光下,牧羊人趕著羊群通過永泰古城的城門,定格了古城最有特點的畫面。
甘肅省景泰縣境內的壽鹿山和昌嶺山,古稱“大松山”“小松山”。這里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明王朝曾經在此修建了一片大規模的防御工程,史稱“松山新邊”。該工程迄今保存最好的一座軍事遺址,是位于壽鹿山北麓的永泰古城。這座戈壁中的孤城,硝煙散盡,只有殘存的城墻和烽火臺,默默地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永泰古城位于甘肅省景泰縣寺灘鄉永泰村,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城周長1700多米,墻高12米,整個城平面呈橢圓形,四面筑有半月形城,在明清兩代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永泰古城的滄桑古樸吸引了藝術工作者的目光,《最后一個冬日》《美麗的大腳》《雪花那個飄》等影視劇都選擇在這里拍攝。
從景泰縣城出發去往永泰古城,汽車行駛在荒涼的戈壁上,大風卷起的煙塵彌漫在田野里,枯黃的土地沒有一點生機。極目南望,除了黑黝黝的山巒,一無所有。老鄉指著南面的壽鹿山方向說:“那就是永泰古城。”順著老鄉的指引,我們不知走了多遠,一道土墻慢慢顯露出層次,像一位從傳說中走來的垂暮老者。
沿著斜坡登上十幾米高的土墻,永泰城垣盡收眼底。那些厚重的夯筑土層就像塵封的史籍堆積在那里,訴說著過往的滄桑。放眼望去,仍能看清楚古城的“龜型”輪廓。
把永泰古城稱作“永泰龜城”真是恰如其分。城門朝南,外筑甬門,外門叫“永寧門”,內門叫“永泰門”,門稍偏西,形似“龜頭”;在城的東、西、北三面筑有封閉式的月城,像是“龜爪”;約半公里見方的城內,房舍鱗次櫛比,街道縱橫,井然有序;城中打井5眼,筑池一個,構成了龜的“五臟六腑”;城北有5座烽火臺漸次遠去,恰如“龜尾”。這黃土筑造的城墻,經歷歲月和風雨的侵蝕,還能夠保存得如此完整,的確讓人驚嘆。
今日的永泰古城,其實就是一個自然村。走進這個靜謐的村子,在一個個黃土圍墻構成的院落間穿行,幾乎見不到什么人。從院墻里伸出的榆樹枝葉沐浴在西北特有的陽光中,藍天在黃土的映襯下愈發清澈。
荒漠,戈壁,礫石,飛塵。曾經,這里是通往西域的門戶,有商賈行旅的駝鈴聲聲;曾經,這里是兵家劍拔弩張的戰場,殘存的古城墻見證著當年的飛沙征塵。如今,靠近它,感受到的是重重的回憶、厚厚的歷史。
熱情的牧羊人李大哥領著我們在城內參觀。“這里是城內駐軍的司令部,后來改成了關公廟。”他指著一片堆放著麥垛的空地對我們說。
在他的講述中,我們知道了城內過去曾有軍事機構、察院一條街,修有馬道,上有射擊垛口,在4個甕城上建有瞭望哨。南面曾建有李汶將軍的公館。這些軍事設施痕跡尚存,除了居民過去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墻,大部分城墻、城門都完整地保留著。城內還有兩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于民國時期的小學。時至今日,這里的居民依然在顯得有些頹廢的古城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放牧或農耕,沿襲著祖先的生活。
在李大哥的帶領下,我們把古城的里里外外都轉了一圈,于南門下略作休息。夕陽輕灑金暉,一撥撥羊群被牧人趕著朝城中走來,定格了古城最有特點的畫面。
李大哥是永泰古城的老住戶,回憶起過去,古城可是另一番景象。古城內的居民大多是明代駐兵的后代,所以沒有統一的姓氏,起初大概有七八十個姓、數千人;經過陸續的遷移,在上世紀50年代,村里還有30多個姓、1300多人;現在僅有74戶人家、420多口人了。永泰城內曾有許多古樹名木,城墻外面有護城河,城后面的山上還有大森林。后來,山上的樹幾乎被砍完了,由于連年干旱,森林再也沒有長起來。
在李大哥的記憶中,古城變化最大的是氣候。“這些年,大風不斷,雨水也少了。在我小時候,古城雨水好,莊稼能長一胳膊長,現在只有一尺高。因為干旱,村里的年輕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說到這里,李大哥一聲嘆息。
據說,永泰古城修繕工作自2014年7月啟動,修繕項目涉及城址文物保護規劃、城址防洪、城址墻體搶險加固、永泰學校建筑群修繕工程、城址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近4000萬元。祝福這座歷經百年風雨的古城,在黃土地上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