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宮殿頂上“考古” 故宮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繕保護項目取得最新階段性成果
11月8日,工作人員在大高玄殿大殿內(nèi)施工。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本報北京11月8日電(記者李韻)8日下午,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大高玄殿修繕工程現(xiàn)場,向媒體發(fā)布了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繕保護項目的最新階段性成果。大高玄殿正殿寶匣的歸安儀式也同期舉行。
大高玄殿始坐落于神武門外、毗鄰紫禁城西北角,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明、清兩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宮觀。由于歷史原因,大高玄殿數(shù)次遭受磨難,破壞嚴重,險情頻發(fā),2010年才在各方的呼吁和努力下正式回交故宮,并開始全面的勘察調(diào)研、規(guī)劃設計、修繕保護和研究工作。本次修繕工程于2015年4月2日正式開工,至今年年底,第一期工程,即文物建筑本體的修繕將順利完工。
單霽翔向媒體詳細介紹了大高玄殿保護工作的基本情況。他說,故宮博物院創(chuàng)新地引入了考古學手段和理念,首次將考古的研究方法運用到大高玄殿的修繕保護中:將不同時期的修繕和改動視為“考古地層”,對上面所有的信息按照不同層次、疊壓打破關系進行全面、細致的提取,以獲取其不同時期營建、修繕所留下來的歷史信息和做法工藝,最大限度保存建筑歷史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現(xiàn)場的工程人員告訴記者,古建修繕團隊聯(lián)合故宮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第一次走上屋頂布置探方,進行“考古勘探”,將發(fā)現(xiàn)的各類重要遺物,按照考古學的方法進行編號、記錄、繪圖與保存;對各種建筑材料,同樣進行了考古學分類與詳細的信息記錄。不僅對木構(gòu)件進行了詳盡地測繪、信息記錄,而且對易被頻繁修繕的木基層、灰泥等部位及瓦件、磚瓦銘、大木記號等也做了非常細致的歷史信息記錄,盡量最全面、最真實地記錄信息。這種做法是以往的古建修繕中從未采用過的。
當日還舉行了大高玄殿正殿寶匣歸安儀式。工作人員將施工前拆卸下的寶匣小心翼翼地重新安放到大殿正脊正中間的脊筒中,并完成正脊合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