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民族復興史上的巍峨豐碑 ——觀紀念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系列美術作品展
設計:郭祥
楊參軍、井士劍、任志忠、周小松油畫《遵義曙光》。
宋惠民油畫《婁山關——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駱根興油畫《山城堡戰役》。
王忠偉、杜石、溫廷國中國畫《崢嶸歲月》。
夏荷生中國畫《凝固的軍魂》。
鄭藝、宋克、周楷、關君油畫《婁山關大捷》。
王穎生、董卓中國畫《翻越雪山》。
沈堯伊《地球的紅飄帶》連環畫之湘江血戰。
晏陽、李武油畫《智奪臘子口》。
長征,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也在當代中國美術史上繪就視覺的史詩。長征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美術工作者拿起畫筆、刻刀,創作熱潮從未停歇。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的日子里,全國各地的美術工作者們再一次重走長征路,以畫筆擔綱,借助美術作品獨特的視覺感染力,在一件件作品中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既是緬懷歷史,又重在弘揚長征精神,為走好新的長征路鋪就精神底色。
當代的精神詮釋
長征精神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因此,以新作替代耳熟能詳的經典,表達當代人對于長征精神的理解與審美表達,是今年各大美術機構所舉辦的紀念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美術作品展的一個突出特點——
不簡單再現歷史,是10月22日至11月10日中國文聯、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協、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美術作品創作展”,所極力倡導的創作方向。此次展覽以12幅中國畫和油畫巨制為主體,涵蓋了“十送紅軍”“血戰湘江”“遵義曙光”“四渡赤水出奇兵”“婁山關大捷”“彝海結盟”“飛奪瀘定橋”“翻越雪山”“草地鐵流”“智奪臘子口”“直羅鎮大捷”“大會師”12個長征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既連綴起歷史的大致脈絡,也體現著長征精神的內涵。同時,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和全國七所美術院校等組成的創作團隊的專業化、多元化,也讓作品呈現多元的形式與視角。這些作品既有寫實的,又有寫意的;既有傳統樣式的,又有充分運用當代藝術語言的;既有對歷史時空的再現,又有對革命情懷的抒寫,但它們的共同點,是對歷史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對歷史感與當代精神的雙重詮釋。因此,許多作品所體現出的深沉的、滌蕩靈魂的壯美,讓觀者引發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鳴。
無獨有偶,10月26日至11月6日,由中國中共黨史學會、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中國美術館、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美術作品展”,同樣匯聚了美術界通過重走長征路新近創作的80件作品。此次展覽既有對長征中重大歷史事件的描繪,也有對與長征相關的重要歷史人物精神風貌的表現,還有對與長征相關的歷史場景與景物的體察,通過這種立體式的交叉,以及尊重歷史真實基礎上豐富的藝術想象力的發揮,充分彰顯長征精神。
漫長的時間積淀,已經讓長征精神轉化為對現實的啟示。這兩個展覽的相繼展出,也正是美術界努力通過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畫卷,塑造自強不息、奮勇向前的國家和民族形象,讓今人更深刻地去理解黨魂、軍魂、民族之魂的呈現。
紅色的基因傳承
長征精神的紅色基因,早已融匯在當代美術創作的血脈里。在重大歷史題材美術經典中,可以看到長征精神綿延不絕的承續——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李宗津的油畫《強奪瀘定橋》,到六十年代關山月的中國畫《長征第一山》,再到七八十年代以張文源的油畫《紅軍過草地》,李可染的中國畫《長征》,蔡亮、張自嶷的油畫《三大主力會師》等為代表的創作……長征作為革命歷史題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已成為了主題性美術創作的重要力量源泉。
軍旅美術工作者同樣以不缺位的積極姿態詮釋著永不落幕的長征精神——作為軍隊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10月17日至11月2日,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中國美術家協會在北京81美術館舉辦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全軍美術作品展覽”。與其他紀念展不同的是,該展覽展出的168件美術作品,不僅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裝置、水彩畫、宣傳畫和連環畫等多種形式,還從當代軍人獨特的視角,以雄渾剛健、大氣磅礴的美學之風,再現長征中的重大事件、著名戰役和英雄人物,聚焦當下軍營,突出新征程中的軍味、兵味與戰味,展現出新形勢下部隊政治建軍、改革強軍、依法治軍的嶄新風貌,塑造出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軍人形象。
兩萬五千里長征譜寫了軍人本色,是“人民軍隊的光榮”。八十年后的今天,這種紅色基因依然深深地沉淀在人民的軍隊里,照亮著他們前進的步伐。
個體的神圣求索
長征,曾被作家魏巍譽為地球上的一條紅飄帶,一頭連著黃土高原,一頭連在瑞金城外。許多美術工作者長期傾心于長征主題的創作,但對于這條紅飄帶的描繪,著力最多、用力最持久的,要數幾十年間五次重走長征路、一直堅持長征主題創作的畫家沈堯伊。
沈堯伊,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葉開始,接觸到長征題材,創作了油畫《革命理想高于天》、連環畫《毛主席在長征途中》等作品。初踏長征路的他,自此鐘情于圖寫長征。由于長征的圖像資料有限,沈堯伊便大量收集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老照片,以推斷相關人物的形貌,同時不斷重走長征路,用大量的速寫和照片等一一落實作品中需要表現的環境、建筑、植被、地貌以及民眾的特征,包括紅軍的衣物、武器裝備、軍旗等歷史細節也一一考究。從《而今邁步從頭越》到《烽火里程》《北上》等,他創作了十余部長征題材的作品,這也為他后面創作《地球的紅飄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從1988年開始,魏巍描述的文學形象,經沈堯伊歷時六年的創作,以926幅畫面成功地將其轉化為視覺史詩——連環畫《地球的紅飄帶》,成就了中國美術史上一部紅色經典,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創作到出版,從展覽到研究,沈堯伊與《地球的紅飄帶》在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里,不斷地被解讀。今年,為從新的角度呈現長征的波瀾壯闊,以及一位藝術家一生只為弘揚長征精神的為藝之道,北京畫院作為這部經典作品的收藏機構,也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的日子里,將其創作素材和手稿系統整理研究之后重新出版,并舉辦了連環畫原作研究展“一位藝術家的長征”。
是什么驅使沈堯伊執著于圖寫長征?是英雄碧血,共赴國殤的激昂;是民族覺醒之后,拋卻個人意識的坦蕩;是不臣服于人,不屈從于天的倔強,長征精神在沈堯伊的心里堆壘成一座座紀念碑。幾十年來,他在極度忠于歷史的基礎上深度融入個體的情感體驗與創作激情,進行著藝術的表達,最終賦予這段不朽的歷史以人性的光輝。所以,沈堯伊筆下的長征,是歷史真實與長征精神的合體,每一處細節都觸動心靈。他作為美術工作者醉心于長征主題創作的代表,以一個人的長征,對長征精神中所包含的信仰、理想與精神的傳承所作出的神圣求索,也可謂是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典范。
“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紛至沓來的長征題材新作以及紀念展,正以視覺的史詩,掀起新的長征路上歷史與現實深處的精神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