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藝術的追求,是為了返回自我內心 八旬上海畫家柴祖舜的心象繪畫創作在柏林引發關注
隨著對筆法韻律探究的深化,柴祖舜探索的目光由有界跨入意象,由真境的追求跨入幻景的抒發。意象畫尤其是心象畫,是柴祖舜晚年為向世界現代藝術學習而研創的新畫種。圖為柴祖舜心象繪畫作品。(展方供圖)
近日于德國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融合的力量———當代中國心象藝術展”上,八旬上海畫家柴祖舜的18幅心象繪畫令人大開眼界。跨越一個甲子的藝術創作生涯,從具象到抽象,進而通達心象,這位老藝術家的藝術軌跡意味深長———所有對藝術的追求最終都是為了返回自己的內心。
有評論家認為,這些有著心性的自在表達、無拘抒發的作品,其實不是簡單的情緒宣泄,而是帶著哲學思辨。在作品的線條和色彩之間,我們能發現藝術家立足于對本土當代藝術語言的多角度探索。
畫風數度變化的背后,有著孜孜不倦的藝術探尋
從1952年步入上海美專正式學畫算起,柴祖舜從事藝術創作已逾一個甲子。這些年,他的畫風數度發生著變化,有時甚至是180度的轉彎。
今天人們看到的畫著抽象畫的柴祖舜,其實有著扎實的寫實、造型底子。在專業類美術院校的現代教育環境中學畫,他曾師從劉海粟、謝海燕、陳大羽、關良、顏文樑、潘思同、蘇天賜、李劍晨等一大批名家,中國畫、西洋畫皆通。1956年畢業后,柴祖舜在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教授繪畫直至退休。
早年成名,柴祖舜憑借的是一系列現實主義主題性繪畫創作。他不斷投身于寫生錘煉,到革命圣地、工廠農村體驗生活,用畫筆刻畫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慨,也用畫筆記錄工人、農民在祖國建設事業中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顯現出不同凡響的人物刻畫功力。
為多角度探索藝術表達方式,柴祖舜開始畫起了走獸,尤擅虎。通過這類題材,他想表達的是一種從逆境中奮起、不屈不饒的進取精神。為了把虎畫好,他不僅臨摹馬劍父、高奇峰、劉奎齡、張善孖、朱文侯、熊松泉、劉繼鹵等諸多畫虎名家的真跡,還會深夜去動物園,看小虎誕生,與幼虎整整呆了一個晚上。這些仔細觀察,使得他筆下的虎不僅有著威武正氣,也時常傳遞出一種舐犢情深的溫情。在畫虎的過程中,恩師劉海粟提點的“不妨在用線上下功夫”似讓柴祖舜醍醐灌頂,他自此注重起對書法的研習,將畫虎筆勢融入書法之中。柴祖舜將虎畫得爐火純青,光是 《百虎圖》,就畫了3個長卷,其中最長的達50米。
隨著對筆法韻律探究的深化,柴祖舜探索的目光由有界跨入意象,由真境的追求跨入幻景的抒發。意象畫尤其是心象畫,是柴祖舜晚年為向世界現代藝術學習而研創的新畫種。這些畫作從張大千的金璧潑墨紅荷中得到啟發,爾后又從現代裝飾繪畫、抽象繪畫中學其所長,進而用水油結合等技法組合而成。
線與墨的隨心游走,涌動激情,閃爍睿智
《日照千峰》 中,層巒疊嶂的山水氣象里涌動著金碧輝煌的大國氣象;《山魂》 中,模糊朦朧的詩意色彩,交融了人與自然的物我兩忘;《云崖暖》 中,虛實之相間、黑白之映襯,景色之寒與人心之暖讓人渾然心醉……柴祖舜坦言:“畫抽象山水是先有心象才能妙得。”他說的這心象,既來自于對大自然的體悟,也來自于內在的心境。
柴祖舜在心象畫上的探索,一晃也已十多年,其風格日漸成熟。觀《語》 《春瞬》 等柴祖舜早期的心象畫,人們還能辨出隱藏在畫中的觀音像、老虎頭等圖像。這是一種抽象與具像相融合的表現形式。評論認為,這些畫中可以看出:藝術家將自己過去用于寄托思想情感的傳統題材圖像加以分解,將局部的形象巧妙地融合在抽象的圖形之中。在線條、墨暈、色彩、皴染自由從容的游走中,涌動的是激情和睿智。這些作品試圖為觀眾打開一個天馬行空的想象空間,任人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去解讀。
在評論界看來,柴祖舜的“心象藝術”是在學習、消化、融合東西方文明的基礎上,探索出中國繪畫的創新。藝術家找尋的是其中的和諧點,拓展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生”的思維,凸顯出相融、相合、相生的生態空間。
晚年創作心象畫的柴祖舜,其實疾病纏身、行動不便。但在畫中,人們卻分明能感受到一種快樂,那是藝術家浪漫、率真的心靈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