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善玉:以申滬之音 頌時代記憶
“十送里格紅軍,介支個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個搭高臺……”秋意正濃,北京舞臺迎來了一支動人的上海之音。上海滬劇院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打造的重頭戲《回望》,亮相北京長安大戲院,并展開全國巡演。在滬劇《回望》中,風衣墨鏡的上海白領美婭,從江西蘇區老根據地太外婆黃英的守墓人口中,緩緩回望80年前——祖先們燃盡生命燭照理想的革命歲月?!痘赝凡粌H吸收了地域風格的曲調,而且在劇中注入了年輕的因子,讓先烈后代與慷慨赴死的革命者隔空對話。
“現代感是我們創作時考慮最多的東西,如何用現代手法講好80年前的革命故事,讓當下的觀眾,特別是年輕的觀眾接納這段塵封的長征歲月,滬劇必須要跟隨時代發展而有所改變?!薄痘赝返目偙O制、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說。
在上世紀80年代便榮獲了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的茅善玉,在《紅燈記》《石榴裙下》等劇目中,以圓潤清新的嗓音、精湛細膩的表演博得眾彩。1984年茅善玉首上央視春晚,一曲婉轉的《太湖美》,讓觀眾體味到了江南音樂的精妙。2016年猴年春節晚會,她又為全國觀眾奉獻了滬劇經典名段《燕燕做媒》……地方戲曲如何表現重大題材,如何在扎根當地的同時不斷開拓市場,是茅善玉思考最多的問題。
近年來,茅善玉重新整理復排了《蘆蕩火種》《紅燈記》等經典劇目,同時也帶領團隊,創排了紀念甲午海戰120年新編歷史劇《鄧世昌》。“盡管滬劇是地方劇種,但敏感地反映時代、關注歷史,這是上海這座城市賦予滬劇特有的藝術品質?!痹诿┥朴窨磥?,鄧世昌以身殉海的家國情,與時下國人的中國夢一脈相承。
從2013年籌劃《鄧世昌》開始,茅善玉帶領團隊,吸收了話劇舞美、京劇念打等多種劇種的表現手段,創造了一出全新的戰爭題材滬劇。傳統的滬劇題材以“西裝旗袍”戲見長,茅善玉希望滬劇在選題上能夠不局限在家長里短,而延伸到宏大的歷史時局,直呈歷史場景,一展時代浪潮,使滬劇擁有更高的文化品格與歷史厚度?!多囀啦酚?014年首演,后展開巡演,每到一處,都引起了熱烈反響。
“一個劇種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更新、突破。”茅善玉說,她很喜歡前輩們對滬劇“與時代同步,與城市同行”的定位,她想要傳承的,正是滬劇敏感、迅疾地反映時代,永立歷史潮頭的傳統。
除了劇本、聲腔、舞美這些藝術表現手段的求新求變,茅善玉知道,戲曲的生命力在于傳承和傳播。茅善玉剛接下上海滬劇院院長擔子的時候,劇院的演員少,20人以上的戲都不能排?!?005年的招生,總共就只有100多人報考,這些人里面有很多甚至連上海方言都不會?!蹦菚r她便意識到,青年傳承人對滬劇是多么重要。從最基本的方言開始教起,茅善玉將培養接班人作為劇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此,上海滬劇院不但邀請最優秀的滬劇藝術家收徒,還請來了其它劇種的藝術家、各大院校的戲曲理論家給年輕人定期開課。“我們還成立了青年演出團,近5年來,孩子們已經排演了7部大戲,有傳統滬劇,也有新編劇目,孩子們要成為新的接棒人,不僅需要唱念做打的基本功練習,更需要舞臺演出的歷練?!薄多囀啦纷屇贻p演員勇挑大梁,《回望》的主演則是嶄露頭角的90后滬劇新人,正是在一部部劇目歷練中,青年演員迅速成長成熟。除此之外, 茅善玉還聯合民營劇團,連續舉辦滬劇藝術節,讓滬劇下社區、入園區、進廣場,激發觀眾對本土文化的熱愛,擴大滬劇的觀眾群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一場及時雨?!爆F場聆聽了講話的茅善玉激動地說,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戲曲工作者自信心不斷增強,優秀作品不斷涌現,我們要抓住眼下戲曲發展的大好時機。
端莊雅致的一身紅袍,溫柔暖人的細膩唱腔,茅善玉為年輕演員甘當綠葉,為滬劇藝術傾盡心力。舞臺上的她,扮相依舊美麗、聲腔依舊可人,時間給予她的,是對藝術生命的不斷打磨,是對滬劇藝術的堅定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