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珍品 近日法國宣布楓丹白露宮中國館將無限期關閉
汝窯天青釉碗
天龍山21窟
歷代帝王圖
雙羊尊
搗練圖
2015年,法國楓丹白露宮失竊,15件文物失竊,其中包括圓明園文物。近日,法國宣布,將無限期關閉楓丹白露宮中國館,是否再次向公眾開放還不得而知。該消息一經傳開,引起了海內外的議論。有人認為,之前的很長時間,法國人以楓丹白露宮中國館收藏掠奪來的圓明園文物為榮,但是近年來,這種榮耀感也在逐漸消退,法國公眾也開始反思侵略掠奪他國文物的歷史。楓丹白露宮中國館的關閉,也許就是這樣一種反思的結果。而對于國人來說,在海外看到流失文物,驚喜于先人智慧和技術的同時,估計也會對這些文物的流失感到痛心疾首。
1840年之后,中國文物經過鴉片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改革開放之前和改革開放之后四個階段,大量文物流失海外。記者在這里盤點了一下那些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珍品,讓我們再次回顧先輩們的藝術成就和智慧吧。
當然,這里盤點的文物只是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的冰山一角,還有無數的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一段時間以來,海內外對文物返還的問題爭論不休,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個問題很難在各國之間達成共識。不過,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流失文物回到祖國。
瓷器汝窯天青釉碗
現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博物館
整個碗高7.1厘米,碗口直徑16.9厘米,圈足直徑7.5厘米,重350克。撇口,外鑲銅邊。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有細小開片。外底有5個細小芝麻狀支釘痕,內底刻有楷書乾隆御題詩:“均窯都出脩內司,至今盤多碗艱致。內府藏盤數近百,碗則晨星見一二。何物不可窮其理,碗大難藏盤小易,于斯亦當知懼哉,愈大愈難守其器。”后署“乾隆丙午御題”,并鈐“比德”“朗潤”二印。目前所見傳世宋代汝窯碗僅有兩件,除這件外,北京故宮博物院亦收藏一件。
大維德花瓶
現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博物館
全名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鎮窯青花云龍紋象耳大瓶,共兩件,來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于元代至正年間,即公元1351年燒造。這對花瓶是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
大維德花瓶最重要之處在于頸部的楷書題記,合計五行63字,內文及位置完全相同,原文為:“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 塘社奉圣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吉日舍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意思是,元代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農歷四月的一個黃道吉日,一位來自信州路玉山縣名叫張文進的男子將這一對花瓶和一樽香爐供奉給星源的一間祖師道觀,以祈求合家平安。由于手工燒造條件形成的差異,其中一支較為清晰。
曜變天目茶碗
現藏:東京靜嘉堂文庫
曜變天目茶碗乃南宋的傳世孤品,后流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對里面神奇的曜變圖案更是覺得神妙莫測,于是他們便用“碗中宇宙”一詞來對該碗進行贊美性的描繪。的確,此碗因自然窯變而產生的紋樣就好像讓人在深夜的大海邊望見了璀璨萬端的星空,而那星空中則深藏了萬千奧秘,宛若不可知的浩淼宇宙一般。之所以說此碗是舉世無雙的珍品,是因為將曜變天目茶碗放在黑暗之中,它本身所具有的一個個耀斑會閃出略顯妖異的光芒來,而且顏色變幻,高深莫測。雖然這茶碗直徑也就12厘米,卻能令觀賞者們對之產生宇宙星空之聯想。
書 畫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
現藏:大英博物館
《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唐代摹本。
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并攜往國外。1903年被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毫不為過。該摹本存放于館內的斯坦因密室。但由于英國方面知識欠缺,保管不善,將其攔腰截為兩段,并出現了掉渣現象。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歷代帝王圖》為絹本,設色,縱51.3厘米,橫531厘米,是閻立本人物畫代表作,又稱《古帝王圖》。全卷共畫有自漢至隋13位帝王的畫像,其中前6人距閻立本時代較遠,后7人則較近。陳叔寶及楊堅父子等人,閻立本都有可能親自會見過,字文邕雖是他的外祖父,因去世較早,恐未及見,但對他的了解可能是較真實具體的。
從畫像來看,雖仍有程式化的傾向,但在人物個性刻畫上表現出很大的進步,不落俗套,而顯得個性分明;畫中按等級森嚴的封建倫理觀念,處理人物的大小?!稓v代帝王圖》用重色設色和暈染衣紋的方法,有佛教藝術的影響。
唐張萱《搗練圖》
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搗練圖》是中國唐代名畫,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系盛唐時的一幅重要的風俗畫,對后世繪畫風格有重大影響,是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致的作品,系唐代畫家張萱之作。畫作原屬圓明園收藏,1860年“火燒圓明園”后被掠奪并流失海外。
石刻壁畫造像
昭陵六駿
現藏: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即選定距京城長安以北百余里的九叟山北麓為墓地,是為中國陵墓“因山建陵”之始。到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下葬,昭陵營造共歷時13年。為了向后人夸耀他統一天下的赫赫戰功,特在陵的最前面東西石室的祭壇兩廡置放征戰立國的六匹戰馬浮雕,相傳為當時充當營山陵使的工部尚書、著名畫家閻立本起稿,由筑陵石工中的高手雕刻,李世民親手題贊,令書法家歐陽詢書寫銘刻于石座。昭陵六駿由六塊高約170厘米、寬200厘米的長方形石灰巖雕刻而成。
民國初年,局勢未穩,“昭陵六駿”國寶為中外奸商、“學者”所垂涎覬覦。民國3年(1914年)至4年,古董巨商盧芹齋經與袁世凱二公子過從甚密的古玩商趙鶴舫勾結,第一次到昭陵,把“六駿”浮雕的拳毛媧、颯露紫盜走。盧芹齋又與袁二公子勾結,將盜來的“昭陵六駿”二駿,在袁世凱的庇護下,以合法名義出口美國,售予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當時開價15萬美元,這在近百年前的美國已是個天文價碼。
唐代天龍山第21窟的菩薩頭
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天龍山第21窟的菩薩頭,是典型的天龍山唐代造像的樣式;高寶髻,頭上飾摩尼珠,面相渾圓豐滿,頭部微傾,眉線細長,兩眼下視,菩薩雙目含笑,嘴唇微啟,神情安詳,顯得非常敦厚和藹。秀挺的鼻梁,與大、圓、滿的臉盤形成對照。菩薩頭束著唐代婦女常見的高發髻,頸部刻出三道蠶紋線,櫻桃小嘴及圓嘟嘟的臉龐,是盛唐以胖為美的經典造型。整尊頭像精美細膩,膚色光潔柔美,神態安詳逼真,是中國石雕造像中的極品之作。
唐代是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的巔峰時期,這尊天龍山唐代菩薩頭像可以說代表了唐代造像的最高水平,曾經在1935年倫敦中國藝術博覽會時轟動一時。
敦煌壁畫
現藏:大英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
在大英博物館中國廳中央墻上有幾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畫,其割痕雖猶可見,卻難掩其久遠的鮮麗及三位“濃麗豐肥”菩薩的雍容華貴。敦煌藏經洞的4萬多件經書書稿中,大英博物館就藏得1.3萬件,中國現存僅三分之一,致使學術界有“敦煌者,我國學術之傷心史”之嗟嘆。
雜項永樂大典
現藏:大英博物館、美國國會
圖書館、英國圖書館、英國牛
津大學圖書館等
《永樂大典》在明代即有佚失。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庫全書》,發現《永樂大典》已遺失缺失2422卷,約千余冊。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大量佚書,其中有385種收入《四庫全書》。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丟失大量《大典》。光緒元年(1875年)修繕翰林院建筑時,清查《大典》不足5000冊,《永樂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職員監守自盜。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被義和團的拳民焚毀,《永樂大典》損壞300余冊。光緒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館交回《大典》330冊。不久又遭到監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師圖書館時,僅剩64冊。
商代青銅雙羊尊
現藏:大英博物館
雙羊尊筒形口,腹為雙羊前軀相背狀。羊角大彎曲,尊口下飾弦紋和龍面饕餮紋,較為罕見。羊頜下及腹下飾扉棱,象征須和腹部垂毛。飾龍面紋,腹飾鱗紋,腿飾龍紋。1860年“火燒圓明園”后被掠奪并流失海外。
商代猛虎食人卣
現藏: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
猛虎食人卣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珍品,也是日本藏中國青銅器中最重要的兩件之一(另一件為永青文庫的狩獵紋銅鏡),通高35.7厘米,造型取踞虎與人相抱的姿態,立意奇特。它和許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銅器一樣,紋飾繁縟,以人獸為主題,表現怪異的思想。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現老虎吃人的兇猛,還是人獸和諧的天人合一,歷來說法不一,但可以確定的是,商代青銅器中很少有比這件更奇異復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