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10月15日開幕 四大門類文藝佳作齊聚陜西,展中華多元文化
本屆文華獎參評劇目、歌舞劇《情暖天山》劇照。 資料圖片
記者從日前在京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以下簡稱“十一藝節”)新聞發布會了解到,十一藝節將于10月15日在陜西延安開幕,10月31日在西安閉幕。作為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節,中國藝術節每三年舉辦一屆,此前已先后在全國不同城市成功舉辦十屆。
本屆藝術節擬推出藝術賽事、對外交流、文化交易、展覽展示、惠民等演出五大板塊共10個項目、20多項活動。屆時,31個省(市、區)將分別組團前來觀摩并參加展演。其中,將演出70余臺專業舞臺藝術精品劇目,以及涵蓋音樂、舞蹈、戲劇、曲藝4個門類的80個全國群眾文化領域優秀文藝作品,充分體現國家級藝術水準和民族特色。藝術節期間,除了舉辦第十五屆文華獎決賽外,還將舉行第十七屆群星獎決賽和群眾文化系列活動等。
獎項“大瘦身”,鼓勵優秀文藝創作
十一藝節中兩項比較重要的活動是第十五屆文華獎決賽和第十七屆群星獎決賽。而本屆藝術節的一大“亮點”,就是對這兩項賽事的獎項進行了“大瘦身”。就文華獎而言,獎項數量壓縮到20項,只保留了10個文華大獎和10個文華表演獎,而往屆藝術節的文華獎多達200個左右。
據悉,經過嚴格的評選,共有57臺劇目參加本屆文華獎的角逐,包括壯劇《馮子材》、滇劇《水莽草》等19臺地區戲曲劇目;京劇《康熙大帝》和京劇《莊妃》等6部京劇昆曲類劇目;話劇《伏生》、兒童劇《大山里的紅燈籠》等13部話劇兒童劇劇目;舞劇《我的貝勒格人生》、歌舞劇《情暖天山》、舞劇《太陽的女兒》等19部音樂舞蹈雜技劇目。題材豐富、類型多樣的參賽劇目,將充分展示我國的多元文化。
群星獎作為我國群眾文藝領域的政府最高獎,至今已成功舉辦十六屆。群星獎作為評獎制度改革后保留的文化部常設全國性文藝評獎項目,和文華獎并列為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的子項。值得一提的是,本屆群星獎也是中央巡視和文藝評獎改革后舉行的第一次評獎。相較以往,本屆群星獎無論是獎項設置還是數量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調整。
據統計,共有來自2623個演出單位的5052個作品參加本屆群星獎初選。經過初選,共產生268個作品參加復賽,84個作品入圍決賽,評劇《母親》、越劇《二泉映月》、話劇《朝天門》、舞劇《朱鹮》等均為入圍作品。決賽將于10月16日至19日在西安舉行,最終將評出20個獲獎作品。跟上屆相比,獲獎作品數量壓縮幅度將近70%。
據悉,本屆群星獎邀請專家評委共36人。按藝術門類分為舞蹈、音樂、戲劇和曲藝4組,每組有9位專業藝術門類和群眾文化領域的專家擔任評委。此外,還首次邀請了100位觀眾評委,由近兩屆的“群文之星”擔任,從基層文化者和群眾的角度對劇目進行評審。
在大幅度壓縮獎項的同時,本屆藝術節加大了文藝評論的力度,將邀請專家在藝術節期間開展評論工作。
貼近群眾,惠民展演、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十一藝節的另一個鮮明特色是數量多、范圍廣的文化惠民演出。
據悉,在藝術節期間,主辦方將組織各地藝術劇團的話劇、兒童劇、歌劇、戲曲等20多部優秀作品在陜西省進行展演和惠民演出。本屆群星獎決賽的音樂舞蹈類參賽作品將于10月18日至22日分別在西安高校、社區開展4場惠民演出。10月20日至23日,所有群星獎決賽的參賽作品還將分成8組,前往陜西10個地市和部分縣區開展16場惠民演出,其中包括面向農民工、環衛工人等群體的免費公益演出。
“一方面,我們實行低票價惠民政策,讓更多老百姓走進劇場,本屆藝術節票價最低20元,100元以下的票價占到總票數的65%;另一方面,我們還將組織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諸迪說。
此外,本屆藝術節還將組織開展群眾文化系列活動,舉辦全國廣場舞展演、中國農民畫精品展等。與往屆中國藝術節略有不同的是,今年首次將書法篆刻、攝影藝術等內容納入中國藝術節之中,以進一步豐富中國藝術節的內容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