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展”虛火過旺
近兩年,國內掀起了一股西方大師展的熱潮。看大師展,為的是一睹大師原作的風貌原味。然而藝術大師的原作珍貴、稀有,越洋展出牽涉借展、運輸、保險、布展等復雜流程,成本較高。所以,近年的大師展并不完全是原作展出,新興的用數字技術手段展示大師作品的數字虛擬展占了很高的比例。比如北京去年的“不朽的梵高”展和今年的“印象莫奈”展、“邂逅梵高”展。
數字展覽以更便捷的方式讓更多觀眾接觸到藝術、喜歡上藝術,對藝術普及大有裨益;而有效使用高科技手段,還可以調動人們的多重感官,提供互動式、沉浸式的藝術體驗,幫助我們多層次理解大師杰作。上述幾個數字大師展都引起了不小反響。
然而,目前國內的大師展對于數字技術的理解和應用還比較淺層次,很多時候將光影觀感刺激等同于對藝術原作的欣賞,有本末倒置之嫌。以“不朽的梵高”展為例,數十個投射有梵高畫作的巨幅屏幕依次圍排,從技術上說,拼接的電子屏幕使圖像支零破碎,放大的屏幕導致圖像失真,所謂的高清電子屏其實經不起細看;從內容上看,盡管交響樂環繞切換,但作品的基礎信息缺失,觀眾只能被動地觀看一張張“配樂圖文PPT演示”。在這樣的數字技術面前,梵高們何以“不朽”?
數字展覽流于皮相,絕不僅是數字技術實現上的硬件問題,更是“軟件”上的態度問題。一方面是國內公眾與日俱增的藝術欣賞的需求,一方面是大師的效應、多媒體的噱頭,加之展覽成本較低,容易迅速獲取品牌效應和資本回報,大師展作為一種商業模式一時間被趨之若鶩。在民間“熱錢”的刺激作用下,跟風運作、題材雷同、專業策展缺位、生硬的廣告植入、夸大虛假的宣傳推廣,這背后隱藏的是長長的利益鏈條。不只是數字大師展,在一些號稱有重量級原作的大師展中,也存在這種弊病。先是“畢加索走進中國”展被披露主辦方宣稱的“83件真跡、價值10億歐元”有嚴重注水的嫌疑;后有“安迪·沃霍爾:接觸”展中,藝術家著名的絲網版畫被壁紙頂替;“遇見橄欖樹下的雷諾阿”展中,宣傳中的油畫到現場變成了版畫……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打著大師和藝術旗號的展覽最終損傷的是公眾對大師的期待、對藝術的信賴。良莠不齊、虛火過旺的大師展,應該去偽存真、降降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