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文學家,也是畫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的藝術世界
鮑勃·迪倫《紐約布拉格公寓》
泰戈爾《花》與《樹》
黑塞《琉璃般的秋天,卡斯拉諾風景》
福克納插畫《爵士年代》
丘吉爾《金字塔遠景》
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Bob Dlyan)獲得201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除了是音樂與文學巨匠,鮑勃·迪倫近30年來一直潛心繪畫與雕塑,并活躍在當今視覺藝術界。回顧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其中也不乏藝術天才。從泰戈爾的抽象版畫到丘吉爾的油畫,從蕭伯納的前衛攝影到福克納戲謔的時裝漫畫,文學大師們的藝術天賦令人驚嘆。近年來藝術市場上,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與君特·格拉斯(G nter Grass)的作品同樣頗受追捧。
鮑勃·迪倫:
繪畫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201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獲獎。而在另一面,他同樣是視覺藝術領域的多面手。
近30年來,繪畫與雕塑都是鮑勃·迪倫新的創作領域。他自幼喜愛繪畫,并打通其創作的音樂、詩歌。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展出他12幅以《鮑勃·迪倫:“面”值》為名的肖像畫,倫敦翡翠畫廊舉辦過他的金屬雕塑展覽,近日,他為MGM 國家港度假村親手焊接的26英尺高的巨大拱門“Portal”雕塑作品也即將問世。
他曾在自傳《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中這樣寫道,“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泰戈爾:
不受技法和流派的限制
1913年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泰戈爾,除了文學領域的活躍,他還創作2000多首歌曲。泰戈爾的藝術天賦不僅于此,他60歲時開始了在繪畫領域的探索。在藝術風格方面,泰戈爾受到來自北部新愛爾蘭貝殼雕刻、英屬哥倫比亞海達木雕與木刻及馬克斯·佩希斯泰因(Max Pechstein)木雕的影響。泰戈爾大部分畫作的主題都是印度的人像或風物,具有濃濃的印度風情。他的作品沒有受到技法和流派的限制,自由地表達了詩意的心靈和獨特的視覺世界。印度文化部曾在2011年舉辦 “最后的豐收:泰戈爾畫作”巡展,以紀念泰戈爾誕辰150周年,展出從泰戈爾幾千件畫作中精選出的208件作品。
赫爾曼·黑塞:
以繪畫治療精神創傷
黑塞的繪畫生涯起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的他已年近不惑。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家庭關系的破裂使黑塞的精神世界遭到重創。在接受心理治療時,醫生建議他以視覺的形式將夢境描繪出來。繪畫之于黑塞,起初僅僅是作為自我治療的消遣活動。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繪畫給予了他文學創作幾乎已不再能給他提供的安慰。甚至曾表示:“作為詩人,沒有繪畫我也許走不了那么遠。”在瑞士伯爾尼及堤挈諾,他創作出了自己首批水彩畫作品,此后興趣轉向人物肖像。1920年,黑塞水彩畫的首展在瑞士巴塞爾美術館舉辦。
威廉·福克納:
連續十年為文學雜志畫插圖
福克納12歲就開始學習畫畫,19歲時便為密西西比一家當地文學雜志《老密西》(Mississippian)畫插圖,一直畫到28歲。福克納的繪畫風格獨特,像時裝畫,又有點漫畫風格,頗為時髦。一組標題為《爵士年代》(Jazz Age)的插畫便展現了福克納細膩的筆觸與獨特的風格與驚人的繪畫天賦。
溫斯頓·丘吉爾:
政壇失意結緣畫畫
41歲時的一次偶然機遇使丘吉爾與畫畫結緣。當時他正經歷政壇失意,在莊園里漫步時,他看到他的弟妹在對景寫生。弟妹把她兒子的水彩盒送給了丘吉爾,并鼓勵丘吉爾不如也開始畫畫。從此,丘吉爾便開始了他的藝術創作。在短期的水彩畫試驗后,他開始在畫布上畫起了油畫,并迷上了它。丘吉爾一生創作了超過500幅畫作。他的油畫作品大多為傳統的寫實風格,在構圖、用色與光影處理上,甚至可以與專業畫家媲美。1959年,丘吉爾在皇家美術院舉辦了個展,時年85歲。(整理:朱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