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年前的今天南越王墓最后一件文物出土 墓主為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發掘歷時43天 共出土文物1000余件
廣州的考古人員和北京的專家當年在發掘現場
蒜頭紋銀盒是中國發現最早的“舶來品”
圓雕長袖玉舞人
1983年10月6日,廣州象崗山西漢初年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墓,經過一個半月的發掘于是日結束。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規模最大且唯一的漢代彩繪石室墓,墓中1000余件(套)文物,記載著嶺南地區多元文化共存一體的歷史真相。
今天是廣州南越王墓發掘33周年紀念日。廣州日報記者日前采訪了88歲高齡的考古學家、當年象崗南越王墓發掘隊隊長麥英豪以及33年前南越王墓的第一個探墓人黃淼章,為您披露一段鮮為人知的內情。
首位下探者講述探墓奇遇:地面散落滿地寶藏
“海拔49米的象崗山頂被下挖17.7米后,形成一片面積5000平方米的平地,就在工人準備繼續下挖地基時,卻驚現一塊帶有裂縫的神秘大石頭。但是沒人知道,這正是考古人朝暮尋找的第二代西漢南越王趙眜之墓?!?3年前南越王墓第一個探墓人黃淼章又一次來到當年南越王墓的發掘現場,講述他的親歷,再次披露諸多細節。
黃淼章說,20世紀80年代初期,省政府辦公廳決定在現象崗山山頂建宿舍樓。直到1983年6月8日,施工的推土機怎么也推不動地下這塊大石頭,民工想用鋼釬撬卻怎樣都撬不開。時任廣東省政府基建處科長的鄧欽友想起此前象崗山曾發掘過東漢墓葬,便向文物主管報告。
1983年6月9日,也就是廣州市考古隊接到民工報告的第二天,22時左右,黃淼章就和另外兩位同事悄悄進場。
“在南越王墓被發現之前,廣州發現的石室墓一般都是明朝以后的??晌覀儼l現這個墓東西長達10多米,南北也是10多米,比一般的古墓葬大很多。當時地下的石頭還斷成兩塊,露出一個長近2米,最寬處僅為0.3米的裂縫。我趴著往內看,驚詫地發現里面正好是一個古墓的前室和后室交接處?!?/p>
“當時我們輪番向墓室里探照,我又從縫隙中窺視到墓室,只見四壁都是彩繪云氣紋飾,在大銅鼎旁邊還有一個小陶鼎和陶盒,是典型的南越式陶器。在室中間,還有一件用青玉雕制的大玉璧,直徑估計在30厘米左右。彩繪墓室、青銅鼎和大玉璧,看來墓主人來頭不小?!秉S淼章說。
6月10日晚上10時,麥英豪、黃淼章又趕到現場,又高又瘦的黃淼章被麥英豪指派入墓探路,“千萬記住安全第一。下去后記住文物分布狀況,盡量做到進退沿同一條路踩踏。如果聞到異常氣味或聽到異響,迅速貼著墻壁并往上撤。”
記下麥老師再三叮囑,憑借著一根長竹竿和一把手電筒,黃淼章順利下滑進墓室。黑森森,陰沉沉,空氣中還散發出一股強烈的潮濕發霉氣味,紅砂巖上不時滴下幾滴冰涼的水珠打在脖子上。下到墓室一抬頭,原來墓頂石塊多數已經斷裂,地面卻散落著滿地寶藏。
“小石縫隙下的落腳點位于古墓前室,2米多高,3米多長,2米多寬。我一抬頭,前室墓頂由一塊大石頭覆蓋,中間已斷裂,有10多厘米的錯位,好似要滑落下來,而墓前室石壁和墓頂蓋石都繪有云氣圖案,色彩斑斕。其東西兩側各有一耳室,過道相連,過道頂石也有較大錯位,看上去已經松動,隨時可能倒塌。
我邁進東耳室,現場十分震撼:一塊塌下的蓋石橫擱耳室,地面上,斑駁陸離的大銅壺、整齊排列的銅鐘、色彩鮮艷的漆木鐘架……看上去像是墓主才剛剛離去。這是一座保留完整的西漢石室大墓!
當我想拐進西耳室,卻發現過道擺滿器物。十幾個小銅鼎,捆綁成扎的銅勺,還有小陶罐、小陶鼎之類器物有序排列。打開手電筒照去,西耳室也塞滿器物,表層被一層碳化物覆蓋,具體并沒看清楚。而前室北面是第二道石門,用兩扇彩繪的石門板關閉,從縫隙窺去卻黑黝黝的,什么也看不清。
最后按照麥英豪的叮囑,我取下一個銅編鐘、一件大玉璧,還有一件陶罐的蓋子,小心翼翼原路撤回到地面,整個墓下的偵探用了10多分鐘?!秉S淼章回憶說。
文物印證廣州外貿大港地位
“今年是廣州田野考古開展63周年,也是西漢南越王墓發掘33周年,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開館28周年?!笨脊艑W家麥英豪指出,“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出土的文物件件寶貴,尤其是隨葬的玉制品堪稱漢玉大觀?!?/p>
244件玉器堪稱漢玉大觀
麥英豪說,從1983年8月25日開始發掘,到同年10月6日運出最后一件文物,整整用了43天,從中出土文物多達244件(套)玉器,占了全部隨葬品的五分之一。玉衣、玉璧、組玉佩、玉印、玉劍飾、玉角形杯、玉盒、玉帶鉤、玉舞人等19種玉文物,成為轟動全國的漢代考古大發現。
“最引人注意和感興趣的,是墓主趙眜身上的20多件大玉璧和趙眜夫人們佩帶的組玉佩,從中可對漢代玉佩組合和形狀有了一個全新了解。”麥英豪說,“犀角形玉杯、承盤高足杯直到今天都是考古發現上的奇跡。西耳室一件漆盒里珍藏玉劍飾43件,包括劍首、劍格、劍璲、劍珌共4種,雕工精湛,完好如新,表面涂硃,為漢代玉劍飾的珍品,代表漢代玉器藝術的高峰,不愧為漢玉之大觀?!?/p>
“緊裹趙眜尸體的‘絲縷玉衣’,全長1.73米。以絲縷編綴、麻布粘貼2291多片玉片而成。出土時絲縷已朽散落,考古學家歷時3年多修復。還有,那頭枕珍珠枕,口含珍珠團,頭部和胸部蓋有‘覆面’和‘珠襦’,棺槨內外、尸體上下還出土玉璧47塊。這一切構成了完備的珠玉殮葬。”麥英豪介紹,玉衣是漢代帝王和高級貴族的殮服,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
麥英豪推論:“南越王玉衣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年代最早最完整的,除了頭套和手套,身上和四肢用的玉片都有加工痕跡,是用玉石邊角料拼成。這證明當年南越國已經有玉器加工場。”
將建“南越國史研究中心”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凌云透露,從1992年開始,廣東考古專家就提出建設“南越國史研究中心”,以推動對相關歷史的研究。9月23日,88歲高齡的麥英豪再度關注此事,他指出保護和研究南越王墓的意義重大,對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舉足輕重,尤其是南越王墓出土的波斯銀盒、原支非洲象牙、紅海乳香、焊珠金花泡、玻璃珠飾等舶來品,表明早在南越國時期廣州就是一個越洋貿易重要港口,這批出土文物也是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最重要最直接物證。他希望能盡快落實“南越國史研究中心”建設,迎接明年7月1日世界文化遺產專家的檢閱。
據悉,“南越國史研究中心” 建設資金已經到位,各項工作正在推進中。
麥英豪,1929年7月生,中國著名考古專家、象崗南越王墓發掘隊隊長。
黃淼章,1954年5月生,廣東梅縣人。1976年以來從事廣州文物考古發掘研究工作,曾任廣州市考古隊隊長、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現任廣州市人民政府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