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故事講好 ——三談破解編劇難問題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所以只要人類存在,文學就會存在。而言之不足,手之、足之、舞之、蹈之也,所以我們要寫戲劇,要演文明戲,要叫大眾看了之后,有所想、有所得。在近代文學史上,我們曾有過很好的小說家、劇作家,講述過屬于他們的故事,為什么到了今天,我們的小說、影視劇常常被評價不好看、質量低劣了呢?
筆者一直相信,對文藝最重要的不是話語講述的時代,而是講述時代的話語。今天我們到底講了什么?終有那么一天,會有后人發問,我們又該如何作答?
時代對影視編劇的要求,應是寫出些邏輯性、可看性,展示給觀眾們真實的世界。但“實事求是”這四個字真是知易行難,現實主義的作品比所謂的“幻想、玄幻”作品更加需要付出心力。這里面需要縝密的邏輯思維,只要有一點點和現實的不協調,都會讓故事的劇情編輯出現破綻,也就成了平時我們最喜歡吐槽的“穿幫鏡頭”。
當初作家六六的醫療劇《心術》上映的時候,筆者偶爾瞥了幾眼,總覺得離現實世界好遠——那是高富帥的天堂,是白衣天使高大全的故事,外加高、寬、敞的辦公室,還有全部蘋果電腦的工作環境。此外,與現實相悖的硬傷太多了。比如,電視劇里的護士都戴著耳釘、胸針,這顯然違反了醫療機構著裝規定;而“美小護”既參與巡視病房,又進手術室協助醫生,這也是不符合醫院工作常規的。類似的“硬傷”還有很多。
真正的問題是,這些影視作品將醫療主題處理地太過于輕巧了,去掉醫院這個大環境,似乎大部分情節都與普通電視劇相似。正如網友們對美國醫療劇、日本醫療劇和中國醫療劇差別的分析:美國人忙著救人、普及醫療常識;日本人忙著反思醫療體制腐??;中國人忙著換個場合談戀愛。雖然《心術》中也展現了醫生收紅包、拿回扣等“貓膩”,進行了各種走后門、排長隊、發牢騷、打群架的患者白描,但都只是點到為止,缺乏對其背后社會心理源頭的深入挖掘。觀眾幾乎不可能指望這么一部電視劇,完成科普、揭黑、探究醫患糾紛的社會功能。
筆者對當下日益火爆的“文化產業”的理解,就是仍舊需要我們講故事、拍故事,乃至炒故事。故事、戲劇、文學每個人都需要。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里,通過那些有現實根脈、現實指向的故事,體驗自己不曾體驗到的人生,用它們滋養“翻過山去看一看”的夢想,這才是大眾心中的文學,才是對人類基本生存狀態的反思和對靈魂痛苦的觀照。
因此,我們的創作,需要走出生活,再將觀眾帶入生活;需要從生活的表面深入到生活的內核,實事求是、潛心研究、掌握規律、誠意制作、彰顯現實主義精神,才能打動人心,也才算真正講出了一個好故事,有啟發的故事。
(作者系青年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