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推動少數民族文藝發展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 王正福
少數民族文藝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具有鮮明的特色、豐富的內涵和生動的表現形式。民族地區群眾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歌舞養心、以歌舞代語,以歌舞傳情、以歌舞會友的生活習性和審美趣味,“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借文藝形式表達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文藝成為融入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元素。
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稟賦,是文藝繁榮發展可供開發的巨大的寶藏。隨著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族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為少數民族文藝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文藝發展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了民族地區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的轉變。與此同時,也存在少數民族文藝資源保護、傳承和開發缺乏整體規劃和部署,市場經濟條件下科學創新發展有待增強,少數民族文藝人才青黃不接、數量不足,鼓勵少數民族文藝創作的良好氛圍還未能形成等問題。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數民族文藝既有一般商品的屬性,更具有社會公益屬性;既是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少數民族的民生必需品。繁榮少數民族文藝對于滿足各族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高度重視、深刻認識少數民族文藝發展的政治和社會意義,推動少數民族文藝的繁榮發展。
要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文藝內涵,有效開發利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稟賦。少數民族文藝發展要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根基,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可以由各級財政設立紀錄片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代表性、瀕危性區域的少數民族文藝的采風力度,對少數民族文藝資源進行系統整理和研究,廣泛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各級政府加大扶持少數民族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博物館、非遺展示中心、傳習所等,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生態村落的建設,與精準扶貧緊密銜接,使其成為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藝的重要窗口和重要基地。
以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需求推動少數民族文藝創新發展。結合城鎮化進程中少數民族的人口流動、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等新形勢,組織專業文藝工作者對基層文藝愛好者傳幫帶,以“種文化”取代“送文化”,把民族民間文化融入群眾文化生活之中。挖掘和展示當下少數民族藝術新的形式,用觀眾喜聞樂見的樣式去創作,提高競爭力。與精準扶貧和旅游相結合,吸收非遺傳承人參加演出,使老百姓在文藝傳承發展中“腰包鼓起來”。
要發揮好基層少數民族文藝組織、文藝群體和文藝人才在群眾文藝創作中的引領作用。有針對性地培育和扶持少數民族文藝人才。通過扶持非遺傳習所建設,使更多熱愛本民族文化的孩子承擔民族藝術傳承的重任。將少數民族傳統文藝形式與民族地區中小學素質教育相結合,進入學校的體育、音樂和美術課堂,把少數民族文藝的種子播種在青少年心里。推動各地文藝院團之間的交流,鼓勵國家和省級院團走基層、接地氣;幫助基層文藝團組開闊視野、提高素質。鼓勵和推動少數民族文藝人才走出去,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