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幻文學編織成文化紐帶
由中國科協主辦的“2016中國科幻季”日前在北京拉開帷幕。2016中國科幻大會、第二十七屆“銀河獎”頒獎典禮、中國科幻史展、科幻嘉年華、“科幻·中國與世界”國際科幻高峰論壇等系列活動,將在近一個月時間里呈現。
在大大小小的論壇上,來自美國、日本等國的科幻作家協會主席,與中國的科幻作家、學者見面、交流、達成默契,一個個關于科幻的話題跨越語言障礙,取得共識。如此盛況,與我國科幻文學作家接連在世界科幻文學領域脫穎而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也充分表明,文學在促進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親近方面,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
科幻小說是一種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其建構基礎與科學發展緊密相關。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誕生于1818年,是由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創作的《弗蘭肯斯坦》。幾十年后,梁啟超、魯迅等人就將西方科幻作品引入我國,開啟了科幻文學的中國歷程。在近200年的時間里,從凡爾納到威爾斯,從阿西莫夫到奧爾迪斯,在世界科幻文學史上享有盛名的作家,無不在中國有著眾多擁躉,而劉慈欣、韓松等中國科幻文學作家,也在海外贏得了大量讀者的認可。可以說,科幻文學繞過了傳統文學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壁壘,率先在文學層面實現了中西文化的親密握手。
但不能否認的是,和整個中國科技發展、世界科幻文學水平相比,我國科幻文學的創作狀況和出版狀況并不樂觀。剛剛發布的《中國科幻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顯示,盡管最近5年,我國科幻圖書出版量一直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但在最重要的長篇新書出版方面卻始終低迷,2015年只有28種,而同年美國的新科幻長篇有396種。與此同時,世界科幻產業的發展也日新月異。美國涌現出很多新生代作家,他們的創作范圍不再局限于書籍,還包括漫畫、電影、游戲。但在我國,出版圖書目前仍是科幻作品的主要出路。
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提出要大力開展科幻、動漫、視頻、游戲等科普創作,推動制定對科幻創作的扶持政策。在經濟全球化的語境下,我國科幻產業應當把握好新的機遇,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平臺,吸引更多優秀的作者走進科幻世界、創作新的作品,讓帶有世界語言特征的科幻文學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合作、創新中,發揮好紐帶的作用,開辟出更多的路徑。同時,政策制定者也應當多多傾聽科幻創作界的聲音,為政策找到準確的落腳點,讓這個冉冉升起的新產業更具發展后勁,為文化“走出去”助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