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霞:用布道之心傳播琵琶
吳玉霞
琵琶演奏家吳玉霞有著很多頭銜,然而圈內人都知道她對某些“高大上”的稱謂不接受,敬“大師” 、 “大家”而遠之,她寧愿質樸地稱自己為“用布道之心傳播琵琶者” 。
9月24日,這位昔日從上海弄堂走出去的琵琶大家,就要回到家鄉,以白居易名篇《琵琶行》中的經典語句“珠落玉盤”為題,登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海上雅樂”舞臺,呈現一臺融惠民普及與多視角綜合展示為一體的音樂會。早在半年前本次音樂會開票前,吳玉霞特地囑咐主辦方“海上雅樂”藝術總監王瓏“票價不可過高” 。她希望進場的,不僅有特定的經過“海上雅樂”多年培養形成的固定觀眾群,更希望其他專業和非職業的觀眾都能有機會進入琵琶藝術欣賞的殿堂。
談及音樂會的主旨,吳玉霞表示,有兩點不可偏廢:一是從藝術普及層面上,希望更多的人知曉這件樂器和這門藝術的演繹者;二是此次音樂會除了傳統曲目,還帶來了兩首近年比較受歡迎也具備相當藝術高度的新作品。故而,這次音樂會在惠民普及的基礎上,實際上也是對琵琶藝術的一次綜合的、多方位多視角的展示。吳玉霞表示,無論從音樂會的設計標題還是具體曲目及演奏形式,還是形態的獨奏到重奏、協奏,都很好地彰顯了此次音樂會的雄心:以普及之名,引領觀眾漸入佳境,融古今智慧于一臺,參差多態地在有限時空里令觀眾產生共鳴。據悉,本場音樂會的琵琶新作是作曲家王丹紅創作的協奏曲《云想·花想》和作曲家羅永輝創作的二重奏《敦煌樂舞圖》 ,兩首均為近年廣受好評的新創優秀佳作。
談及音樂會的“綜合性” ,吳玉霞說,從節目單上不難發現,曲目很多元化,包括大曲、小曲、文曲、武曲,將使更多觀眾對琵琶產生興趣,并最終成為傳播者。吳玉霞曾在不同場合都說, “國家給了我們這么多的榮譽,我沒有理由不去實實在在地為喜愛音樂的人做實事。 ”知行合一的她近年來,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致力于民族音樂的普及和公益活動,為琵琶藝術的推廣做出了不懈努力。 “德藝雙馨”的優秀藝術家、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生導師、曾任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首席琵琶演奏家……多重身份讓她有著多重視角去審視和傳播文化理念,她堅信,今天的接受者將是明天的傳播者。
吳玉霞的琵琶情緣要回溯到上世紀70年代。1970年, 10歲的吳玉霞看見班里一些同學背著琵琶參加興趣小組,很是眼熱,她也希望能成為小琵琶手。一天,她在辦公室看見鄭亦卿老師在為興趣小組的同學制作琵琶指甲,很是好奇。鄭老師發現吳玉霞的手指修長,學樂器的先天條件很好,便問她有沒有興趣學習琵琶?這是吳玉霞求之不得的好事。沒過幾天,教手風琴的老師也選上了吳玉霞,希望她參加手風琴組,最終吳玉霞選擇了琵琶。
吳玉霞在學琵琶的同學中屬于起步較晚的,可她肯吃苦、有悟性。“老師讓我們練早功,我上課前先把琵琶練了。 ”在嚴謹的環境中練琴,吳玉霞的進步很快。運氣,就是機會碰巧撞到了自己的努力。在上海許多少年宮經常都有接待外賓的任務,吳玉霞在盧灣區少年宮學琴不久,就被選中為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演出,這對年少的吳玉霞來說,前行的目標也更加明確了。吳玉霞一直想擁有一把自己的琵琶。但當時幾乎就是“奢望” ,因為家庭經濟并不寬裕。不久,吳玉霞從數千琴童中脫穎而出,考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少兒合唱團樂隊。之前父親曾對吳玉霞說,如果你考上廣播電臺樂隊,說明你有靈氣,你還是有前途的,再艱苦也要給你買一把琵琶。
父親為了兌現承諾,用原本攢下來買縫紉機的錢為她買了把琵琶。多年以后,吳玉霞參加一檔電視節目,帶去了父親當年為她買的第一把琵琶,并講了這把琵琶背后的故事,很多年輕人聽后很感慨,她說: “這把琴真正的意義是對我起到了極大的激勵作用” 。1977年,吳玉霞考入北京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北京舞蹈學院樂隊學員班。憑借一把琵琶,吳玉霞要離開她熟悉的弄堂,離開父母和弟妹前往北京尋夢了。里弄里的街坊四鄰互相傳遞著這個喜訊,夸贊著吳家出了這么一個有出息的孩子。在吳玉霞的藝術生涯里,這是她人生的第二個臺階。畢業后,吳玉霞留在了舞蹈學院的樂隊。1980年,吳玉霞參加了“上海之春”首屆全國琵琶比賽獲得二等獎,很快,她被中央民族樂團借調,順利登上了人生和事業的第三個臺階。
回望走過的路,吳玉霞感慨道:當時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到上海招生,很多人去報考,我也不是音樂世家,在那個年齡段只想證明自己的能力。 “我的先天條件并不是最好的,在學琴的同伴中,天資外形都不具備很強的優勢。只是肯吃苦,肯下功夫而已。 ”她不會忘記在學藝的道路上的迷茫和困惑,甚至無助。曾經得獎無數的吳玉霞在另一次全國比賽中顆粒無收。在失意的那些日子里,她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任淚水橫流,感到前途一片灰色。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李光華老師醍醐灌頂的幾句話,讓意志有些萎靡的她幡然醒悟。吳玉霞欣慰地說: “關鍵時刻總有貴人幫我,他們及時提醒我,敲打我。他們是我的恩人、老師。每個人都會有迷茫,要盡量縮短它。 ”
如今,演出、教學、練琴、創作,是吳玉霞生活的全部。她說: “我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四根弦上了,挖掘自身潛能,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做到最佳” 。她說,“在藝術領域里,我總有一種饑餓感。也許外人覺得我活得很累,已經功成名就了,何必疲于奔命?可命運把我推到這個位置上,我便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提升自己的水準。 ”
從上海弄堂走出去的吳玉霞雖然離開故鄉多年,依然是一口上海口音濃重的語調,這是她的鄉音,也是她的鄉情。9月24日,上海東藝演奏廳的舞臺上,我們將看到一位本色的吳玉霞,沒有華麗的燈光和舞臺效果,一人,一凳,弦曲切切,錚然有聲。很多年過去,她回到了故鄉。那是她藝術之旅出發的原點,她對音樂的理解和堅守初心的秘密,或許就在那一天,我們能管窺到些許。